医疗冲突为何这么多?85岁的老院长这么说——
2016/3/26 掌上医讯
导语医患冲突为何如此之多?
来源:掌上医讯
作者:河南省原阳县人民医院 孟庆远
85岁的石耀祖老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豫北黄河滩区的贫困乡(当时称人民公社)——原阳县原武镇中心卫生院当院长,看到眼下医疗冲突这么多,老人不禁含泪给笔者讲述他当年的亲身经历——
外地大学生一心为群众治病,大家感激说:“郝医生是俺的亲人!”
“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秋天遍地草,冬日不见粮”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原武镇是黄河中游盐碱灾区,当时百姓还有外出要饭。1975年左右,这里开始引黄治理盐碱,种植水稻,为百姓解难。我们卫生院主要做三件事,一部分医务人员在卫生院给百姓看病,一部分带着药品上工地送医到田间,一部分走村到户给群众防病治病;真正“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去” 。在院热心看好病,工地跑腿护好人,入村讲好咋防病, 群众怎能不欢迎?
特别是在卫生院上班人员能做到:紧病紧治,重病合治,危病抢治,难病千方百计治;把病症讲清,把该说的话说透,把沟通的事记下来;守好岗,值好班,帮群众排险解难;咱多操心,让群众放心,不担心。当时有个人称“贴心医生”的叫郝润堂,是新乡县合河公社人,大专毕业后来到这盐碱薄地当医生,妻子是护士,也是外地人。郝医生夫妇是卫生院的主要骨干,吃住在院,除上班,全天24小时候诊,随到随看随治,从不耽搁。尤其让群众高兴的是,在此工作了多年的外地郝医生,说话和气,技术过硬,开膛破腹,出血抢救,难产处理,样样精通,从无差错。在简陋条件下,就连产妇倒生大出血,严重心脏病生孩子,他都保住了母婴两条性命。加上夫妇二人给病人送水、送饭、拉家常,与周围群众建立鱼水之情。在大街上见了群众,先打招呼;下乡防病,还被群众拉家里吃家常饭,俨然亲兄弟一般。其它医生护士也都是这样,子弟兵转业下来的军医王化臣、“内科加把刀”的大学毕业生薛世忠、五代世医靳伯谦,扶着病人上厕所,掺着病人上病床,跟病人亲如一家。
那时的医疗技术低,卫生院只能做X光拍片和三大常规化验,尽管也有病情重、病人死的事发生,但尽了心,群众谅解,说“有治好的病,没治好的命”。 因此,20年时间里,原武中心卫生院从未发生过医疗冲突(而实际上那个时候也没有这个词汇),反而总有死亡病人的家庭替一旁流泪的医护人员擦泪……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群众也不是无良知的人。
我们尽心给群众看病,用心服务,抬着绿豆水让群众服用防疫药品,在工地来回跑给群众包扎伤口,治疗感冒发烧,这无不得到当地群众的称赞。
1977年冬天,原武公社全民上阵挖河清淤引黄,工程量大,所有机关都分了任务。那时清淤挖河只有一种办法,用铁锨挖,向河外扔,费时费力。我带领一部分职工上了工地,用尽了力,流尽了汗,进度可想而知。那天中午快要吃饭时,十儿个素不相识的劳力扛着铁锨,来到卫生院工地,二话没说帮助干了起来,其中一个中年人拉住郝医生和我不让干,他笑着说:“一边歇去吧,这不是恁干的活,恁给俺看好病,俺身体壮了就该帮你们出力干活呀”。随后几个村的干部社员也赶来帮忙,日落时分,卫生院的任务圆满完成。群众主动帮助,激发俺更要好好地给群众看好病呀!
石耀祖老人深有感触地说,与过去相比,医生也没少付出,但医患这么紧张,除了市场经济的副作用,关键是除舍身处地的治病,没亲如一家的沟通,没有用心地交流,医患之间有距离,相互不了解,不理解,病人认为自己出了钱,应物有所值,一旦病情出现意外,自然就会产生或加剧医患冲突啊!
石老人的话确有一定的道理啊!
医生别光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与付出作为职能定位来运作,一定要在诊疗的同时,密切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在这里,笔者也想给病人朋友说句话,医学是门特别深奥、复杂的学科,再高的技术,至多有了诊断,但也不能保证完全治好您的病,疾病的千变万化,随时都有恶化的可能,特别是基层医疗的软硬件差,技术低,谁也不能保证您花再多的钱能治好您的病呀!
石老院长最后给我说,不管怎样,只要能做到“医生一心给患者想,从治疗到生活再到思想感情和患者融到一起,病人也就一定能替医生想,不再对医生有猜疑,医生患者没了隔阂,成了一家子人,就不会有恁多的医患冲突发生了!”
在这里,我想给医生病人牵手说句话,一家人相互理解沟通,看病治病不更快、更有效了么?!
本文系作者投稿,掌上医讯期待您的来稿,详情请点击走起,掌上医讯约您共创医学资讯微平台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掌上医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