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精彩回放:记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示范病房主任刘晓红和她的团队
2015/1/9 协和老年医学
最初见到刘晓红,使人一下子联想起《人到中年》的主人公陆文婷。一样的中年女医生,一样的业务骨干,一样的清秀聪颖。不同的是,在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示范病房的医生办公室里,有一幅患者赠送的题词“妙手仁心博施济众”,这是患者给予老年示范病房7年来工作成就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刘晓红和她的团队确立的职业理想、服务理念和工作的原则。精炼的八个字,十分准确地体现出他们服务老年患者的心路成长、变化、成熟和完美的过程。
远赴国外学习老年医学
交谈中,让人慢慢体会到,刘晓红与陆文婷是有差别的。如果说,陆文婷是被沉重的医疗工作逼压出了无奈,那么,刘晓红则是在主动追求中得到了快乐,而这还要从患者的题词说起。
妙手,意味着高超的医疗技术。作为医生,都有着自己的追求,刘晓红也不例外。尽管成立专科才3年,她已招收了2名老年医学临床硕士生。“妙手仁心”正是刘晓红从医以来遵循的朴素的信念。她很健谈,说到一次陪伴85岁老父亲看病,就诊、检查、缴费,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半天时间已感到身心疲惫。如果是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独自来医院,该是怎样的结果?服务老年人这个特殊的人群,需要转变现有的医学模式和理念。
仁心,意味着对于患者的慈心爱意。医生最难能可贵的是换位思考,崇高的医德往往产生于理解与体谅。由此,她开始了一个追求,开始给予“妙手仁心”赋予了具体的、真实的内容。这种真实,体现在老年示范病房的医护人员为老年患者设计的诊疗服务模式上。
刘晓红与陆文婷最大的差异是在创新开拓意识方面。老年医学是一个较新的专科,她希望协和医院的老年科不仅仅是老年病学科,还要包含老年学研究,在临床工作之外,也涉及医学模式的探索、衰老研究,甚至包括医学伦理和社会问题研究。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医学在发达国家得到迅速的发展。中国业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如果把老年医学新模式引入国内,那对老年人该是一个多么大的贡献!
也可以说,刘晓红遇到了一个比陆文婷更好的社会环境。2006年,北京协和医院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支持下,与美国顶级医院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老年医学中心合作,开始筹建老年病房,2011年建立了协和医院最年轻的专科。刘晓红及她的团队成员分别在美国、加拿大、台湾多地接受培训,并得到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老年医学中心冷晓教授、台北荣民总医院高龄医学科主任陈亮恭教授的多年支持。
从出国培训、国际专家指导,到开展学术交流、开办“协和-霍普金斯老年医学论坛”,在全国做讲座,教学相长,对北京协和医院发展现代老年医学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设立老年医学专科,既是顺应社会需求,创建适合国情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的探索,也是对老年医学的推广与研究。这极具示范性的老年病房,从运作的理念、机制和体制来说,不但已具有推广的价值,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更是人生最后历程获得关怀的赠礼。
刘晓红如饥似渴地吸取国外成功的经验,完成了在综合医院内老年医学科各种工作模式的建立,创立了协和老年医学品牌,奔波讲学和游说于医学机构、社区、政府和社会组织间,目的是在我国普及老年医学理念与知识,让老年患者真正受益。
建立多学科团队诊疗服务模式
博施,意味着给予更多的爱心和服务。多病共存是老年患者的特点。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以“病人为中心”的综合诊疗取代“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诊疗模式,重视功能康复和护理照料,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标,正是老年医学与专科诊治的区别之处。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老年医学以其整体性和连续性为主要特点,多学科的协作模式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老年医学组与医学心理科、营养科、药剂科、康复理疗科等科室组建一个跨学科整合团队,并肩合作,实行每周一次的“多科团队查房”。
81岁的周大爷性格开朗豁达,他说,“我于2007年因肾癌曾在这里做了手术,后来又因前列腺癌在这里做过放射治疗。2011年又做了胆囊切除,每次效果都很好。最近几个月,感到吃饭很困难,又住进了老年示范病房。但是,综合评估结果并不乐观,经检查证实为食管癌。为了确保老人在人生最后阶段的生活质量,专家团队建议采用食管支架加局部放疗。“放置支架后,我又可以吃饭了。”周大爷很健谈,他从枕头下面拿出一页纸,朗朗念道,“燕山细雨润浮尘,协和青青柳色新。华佗妙手登高台,坐对斜阳望流云。”看来,他对明天仍然满怀着期望。
在团队电话会诊中,朱鸣雷博士打开了李大爷的病历,他介绍说,“患者86岁了,有支气管炎、丹毒、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高血压等多种老年病,部分失能,不方便出门,由上门康复护理机构做上门服务。最近血糖和血压都很不稳定。”会诊中,营养科陈伟副教授从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饮食的方面考虑,认为应该收入院进行调整。医学心理科洪霞副教授说,“在家里老人自己注射胰岛素,如果记忆有障碍,最大的风险是用量的问题,应该入院,待血糖调整平稳、纠正一些可逆性问题后,再回到社区生活。”
朱鸣雷医师当即拨通李大爷家中的电话,向守候在家中的护理人员表达了专家会诊提出的建议。电话的扩音器里,传来那边李大爷感谢的话语。
通过这种通道,很方便地对居家老年共病患者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综合性治疗方案,不但减少了患者的周折和就医的时间,也降低了医疗费用,更重要的是能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宝贵的社会医疗资源,把“济众”的理念具体化到先进诊疗模式的设计上。这种全新的“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模式,为老年患者提供了全面的医护照料服务。
由于现代医学科室的细分,致使有共病的老年患者要跑多个科室看病,甚至到多家医院排队挂号,却得不到有效的治疗。75岁的胡阿姨说,“3年前我因高血压入住一家医 院心内科,发现有肠息肉。但是,由于专科诊治的医疗制度,直到我‘康复出院’时,也没有治疗。而后又因颈椎疼痛和高血压入住老年示范病房,除了控制疼痛和调整血压,我多年的甲状腺疾病和肠息肉同时都得到了治疗。”最后,她真诚地期盼大力推广这一诊疗服务模式,使更多老年患者受益。
科学医学伦理观给予患者尊严
老年示范病房遵循服务患者的宗旨是全面关注与老年人健康和功能状态相关的所有问题,包括疾病、体能、认知、心理和社会多个层面,进而确定科学的诊疗目标,做出针对性地干预,而不是盲目地施救,浪费患者的资财,增加患者的痛苦。
对每一位住院老人都进行老年综合性评估。对于患有多种慢病、出现老年综合征、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高龄、衰弱的老年患者,通过综合评估,早期发现潜在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对于失能、疾病终末期患者,针对疾病的治疗失去意义,而是采取和缓医疗。但是我国的部分民众还不能秉持科学的生死观,往往对科学的评估结果产生质疑或者抱着视而不见的态度。
老年医学团队认为,使患者获得心灵的安宁与躯体的舒适,同时达到患者的期望值,帮助患者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同样是他们的神圣使命。他们将科内的护工、患者家属和照料者也纳入了团队,团队成员之间、医患之间相互沟通,重视并尽量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精神方面的需求。
85岁的张奶奶因肺部感染,2型呼吸衰竭入院,病史资料和相关检查显示她患有肺癌,且已广泛转移。入院时,张奶奶就已处于昏迷状态。但在家属的强烈要求下,老年示范病房仍进行了积极地抢救,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然而张奶奶持续高热,并相继出现肝功能异常、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在接受抗生素、抑酸、止血、保肝、营养支持等一系列治疗后,老人病情始终没有好转。在和家属的交流中,医师得知张奶奶在发病前曾表示不愿意接受各种有创抢救措施,希望能“安静地离去”。这本是人之常情,但张奶奶的家人却无法理解老人的心意。他们觉得如果没有尽力,良心上过不去。
“如果是自家的奶奶,我们该如何帮助她呢?”面对张奶奶病前的期望和家属情感的坚持,老年示范病房的医护人员展开了一场讨论。为了宣传推行这一理念,科里的8名医生和13名护士与家人开展了有关生前预嘱的讨论,也在“选择与尊严”网站上(www.xzyzy.com)庄重地填写下了自己的生前预嘱。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部曲,大多数老年人死于不能治愈的慢病终末期。当死亡不可避免地降临时,多数人都希望有尊严地离开人世,而不是像一个被维修的机器一般,在医院抢救间里痛苦地耗尽生命。”刘晓红希望通过这个案例使大众认识到,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医护的原则是让患者得到最大限度的舒适。而生前预嘱对患者来说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权利。
刘晓红介绍说:“根据我们的经验,对于慢病终末期老年人的抢救,非但不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反而是一种极度地痛苦煎熬。患者亲属不仅眼见各种抢救措施给病人造成了痛苦,还不得不面对巨额花费后亲人的辞世,以致造成‘人财两空’的现实。”因此,推广生前预嘱对老年患者本人、家人及社会都有重大的意义。老年示范病房已经从单纯的医疗服务,跨越到为老人的人生、家庭和社会伦理教育的全面服务的新境界。
转诊医疗的社会积极意义
一个先进的诊疗服务模式,需要一个优质的团队付出异常的努力,才有可能达到“博施济众”的理想目标。刘晓红显然承担了比陆文婷更多的社会责任。
刘晓红说,“我作为内科医生,有机会学习了国外先进的医疗服务模式,因此时时在思考,如何针对国内医疗资源与医疗需求严重失衡的状况,探索适合国情的连续医护服务模式。”她最感到欣慰的是,她的想法得到了北京协和医院领导、街道社区和社会组织的支持。但当时也有人存疑,诊疗服务模式创新,难就难在需要多层面、多机构、多人员的协同行动。
“如果是很容易能够实现的目标,也就不成为问题了。困难肯定很大,如果不去行动,现状永远不会改变。”
转诊医疗就是结合老年患者的实际医疗需求,合理安排患者在不同医疗单元之间的转移,做到“无缝隙连接”。也就是随着病情的好转,患者可从上级医院转至社区医院;或者从医院回家,在门诊随诊;当病情急性加重时,从下级医院转诊至上级医院的过程,其中包括在医疗转诊过程中采取的治疗方法和手段。这一转诊医疗服务模式,一方面确保了医疗的连续性,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和医疗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更加充分、合理、有效地使用了医疗资源。
许多病员在急性病改善后,因为各种原因仍然长期滞留在三甲医院,消耗着宝贵的医疗资源。如果把协和医院老年示范病房这一转诊医疗服务模式在全社会推广运用开来,粗略测算,可为社会增添10%-20%的医疗能力。
刘晓红思考问题时,习惯于从现象中理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找出规律变化的结点,找准了结点,也就找到了办法。
“当前,社会迫切需要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强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慈善救助、预防保健……,根据人口学模式的转变,改变现有的专科片段化诊治的模式。”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团队已经踏上了探索之路。人到中年,刘晓红和她的团队已经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妙手仁心博施济众”在这里,已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以技术、态度、机制和制度进行充分融合而创造的医疗服务新境界。
本文转载自2014年10月《中国福利》杂志。欢迎您扫描以下二维码加入协和老年医学微信订阅号,乐享更多精彩内容!期待您和我们分享您的见解和观点,投稿邮箱:geningle@sina.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协和老年医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