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过百年,张瑞敏进入管理无人区
2016/8/6 管理智慧

    

    

     年以后回望,张马同框将是这个时代的经典一幕。企业也好,财富也罢,终有消失的一天,只有智慧不朽。追求智慧,是人对世界的终极追问。

     知行合一

     张瑞敏在湖畔大学的课堂上演讲完,马云分享了一下他的感想,其中有这样的话:“我最大的感受,今天中国真正的专家加学者的典型,张瑞敏绝对可以算得上。现在专家学者混为一谈,记得有一次参加中国经济十大人物评选,大学教授都成了专家。专家是干出来的,学者是研究出来的,这是两码事儿。专家往往说不出道理,学者往往说得出道理干不出来。但是张瑞敏是企业管理的专家,海尔就是这么一点一滴干起来的。我从来没有认真坐下来听过管理,很多东西相通,非常有道理。今天企业界研究管理最透彻的人,我觉得除了张瑞敏,真找不出第二个人。”

     马云演讲,素以格局和气魄著称,如此称赞同时代企业家,并不多见。他在无意中,点出了企业家“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王阳明在《传习录》里说:“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主题。王阳明以吃东西、行路为例,浅显易懂地阐明了知与行的关系。他认为,知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知的完成,两者互为始末。食物的好坏,除非自己尝尝,否则无法知道它的真味。路途的状况,只有自己走过,否则也无法知道是险峻还是平坦。

    

     植根于实践基础之上的思考,更有穿透力和说服力。在日本,稻盛和夫被人们称为“企业家里的哲学家”,其著作《干法》和《活法》,受到广泛推崇。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创办过京瓷和第二电信(在他有生之年都进入了世界500强),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拯救了破产后的日本航空。

     同样,海尔1984年开始创业,到现在已经32岁了。就像马云说的:“中国32年的企业,这么大规模的没有几家”。中国企业平均寿命比较短,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管理存在先天的不足。张瑞敏和他的同事们,每天都要与自满做斗争,每天都要想象公司可能轰然倒塌。最终,他们确立了“自以为非”的企业文化,提出了“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这样的理念。

     因为重视失败,海尔才能活32岁,并且越活越好。而湖畔大学的办学理念简单明了:“这是一所专门研究失败的学校——我们不能教你如何成功,但能教你如何避免失败。”所有商学院都教人如何成功,湖畔大学反其道而行之。所有老牌公司都喜欢谈论自己是如何成功的,海尔却说“自以为是”必亡。这才是张瑞敏和马云得以同框的内在原因。

     管理的无人区

     讲到一些管理方法,张瑞敏只需要从回忆里面找出对应的案例。由于海尔的长跨度,各种管理理论风行的时候,如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管理、平衡计分卡、企业再造等,海尔往往都有相当的实践。

    

     1984年砸冰箱,张瑞敏的认识是:“砸冰箱并不意味着质量上去了,但是砸冰箱改变了一种观念。管理当中,改变观念很重要。改变观念没有改变事实本身,但改变了对事实的看法。一天只有24小时,不管什么观念,都不会改变这个事实。如果说时间就是金钱,你会对时间的认识完全不一样。砸冰箱之后,一下把大家对全面质量管理的认识提高了,每个人都必须把工作做到位。”

     那一年,马云20岁。他的印象也很深,因为那时候“搞冰箱很难,需要凭票,还要搞乱七八糟的关系”。把“几户人家的收入合起来也未必买得起的”冰箱砸掉,可以想见当时给人的震动有多大。

     这就是全面质量管理,但张瑞敏认为大多数中国企业,上世纪并没有学到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只学了一些皮毛。“中国人的全面质量管理,改革开放以来并没有真正做起来”,这算得上中肯的评价。直到去年,国人还在讨论该不该去日本买马桶盖和电饭煲。

     阅历过这些风行一时的管理理论,张瑞敏正向着管理的无人区进发。前伦敦商学院战略及国际管理教授、“核心竞争力”理论提出者加里·哈默教授与张第一次见面,是在2010年的旧金山。当时,他对海尔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感到兴奋。“每个雇员都是自己的CEO,每个人都有自由去做他选择的事情,也就是为客户服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润和目标。张瑞敏描述他的愿景,我必须要说他的想法比较大胆,大胆到近乎疯狂。”

     5年时间,对中国人而言,世界已经天翻地覆。高铁缩短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微信代替了短信拜年,改变了人们发红包的方式;在便利店,用手机支付比刷信用卡更加方便,连12306手机客户端都那么好用了;你可以用手机购买楼下沙县小吃的套餐,也可以用手机购买芝加哥或东京的护肤品。“消费者”变成了“用户”,他们发表意见、相互交流、在各个平台之间自由迁移。

     没有任何一个未来学家,能够预料这一切,好的企业家自可不断调整。经营企业的困难,在于必须面对永远的不确定性;经营企业的精彩,在于应对过程中体现出的人类智慧与胆识。海尔2013年进入网络化战略阶段,要从制造产品的企业转型为孵化创客的平台。你见过任何一家以实物产品为主业的公司这么干过吗?

     企业管理变革,或多或少有所参照,所谓“网络化战略”,没有任何参照。张瑞敏要为海尔赢得时间与空间,他必须这么做。尽管理念超前,实打实的事情却一件也没有落下,引入阿里巴巴投资,收购GE家电业务,都是发生在近三年的事情。“在飞行过程中,把一个个发动机换掉,可以减速,但不能失速”。

     坐看云起时

     中小创业公司要创新,除了受制于调配资金和人员的能力,还受制于外部环境。大公司不缺调配资源的能力,也能处理好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它们的问题是因为“大”形成的路径依赖,非组织变革无以改变。

     大公司的内部创业,或者只是一个噱头,或者是稍有眉目,就被并入母体的某个事业部,泯然众人矣。创造力的暂时激发,只是为了一个目标:让母体更加庞大。海尔的探索是超前的,张瑞敏真的要拆掉航空母舰。你很少看到像他这样的企业最高决策者,在各种场合谈论内部的年轻人做了一个智能烤箱,一个游戏笔记本,或者一个快递柜项目。这些话语,体现出决策者的支持力度,以及包容程度。

     这一切能够推动下去,得益于经历累月地实践,以及经年累月地思考。中国人说“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功”与“立言”,就是“行”与“知”的关系。马云问张瑞敏,一年要看多少本书。张回答,一百多本。对一位企业家来说,这样的阅读量,大的有些惊人。

     阅读量的大小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对内容的解读。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张瑞敏习惯从一些看似平常的句子里,看出不一样的东西来。

    

     他这样解读宋代晏殊的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句,我觉得很好地体现出唯一不变的是永远在变。‘无可奈何花落去’,任何事情做到极致,花无百日红,没有哪一个花会一直开下去,只有造假的塑料花永远不会落。‘似曾相识燕归来’,今年这一只燕子,可能不是去年那一只,但是燕子一定会回来。你不创新,一定有人创新。你不能自我颠覆,一定有人把你颠覆掉。”

     他用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讲述永恒与无常的关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一定永恒,谁也改变不了,每年都是这样。‘往事知多少’,过去做的事,有成功有失败,只能够回忆了,不可能像春花秋月永恒循环。‘小楼昨夜又东风’,小楼的春天又来了,一定是无常的。”

     以至于有湖畔大学的学员,问他如何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借鉴到管理思想中去。张瑞敏的回答同样充满机锋:“如果要强调团队精神,肯定必须是儒家文化。但儒家文化最大的问题,只是要求你服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服从文化。但是现在,是不是应该更多借用老庄思想?庄子有一句话,‘虽有至智万人谋之’。

     你是一个管理者,你有顶尖智慧,能够对付一万人?对付不了。想通过各种办法,把很多人管理起来,这是错误的。加一个字就可以了,‘虽有至智万人自谋之’。年庚序列工资和终身服役,在中国也有很多影响。庄子说过,‘相濡以沫不如相望于江湖’,大家都靠在这里,没有出路,何必呢?不如到外面去,有各自的天地。大家都在江湖里面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要圈在这里?儒家文化很难看到这一点,一定要相濡以沫靠在一起。”

     讲课的最后,有学员请马云用一句诗描绘过去和未来。马云说他想到的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张瑞敏说,最恰当的应该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个潇洒,一个凝重,两位中国企业家,就这么相遇了。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管理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