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我国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的发展方向
2016/9/15 基础医疗服务
乡镇卫生院是我国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枢纽,担负着控制传染病、提高农民卫生服务质量和保障农民健康等多方面的重任。同时,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与能力还取决于卫生人员队伍的数量、素质与人员结构。新医改以来,国家以“强基层、建机制”总体思路下,特别提出了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并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本研究通过对 2009—2014 年我国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新医改以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变化趋势、人员结构的特征以及地区间人力资源发展的差异情况,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数据分析
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总量变化情况
新医改以来,我国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的总量持续稳步增长。截至2014年,我国乡镇卫生院卫生总人员为1 247 299人。其中,卫技人员从2009年的949 955人增加至 2014 年的1 053 348人,增长了10.88%;执业(助理)医师从2009年的418 943人增加至2014年的432 831人,增长了3.32%;注册护士从2009年的202 663人增加至2014年的2 818 648人,增长了39.08%;工勤技术人员自新医改以来的增幅为22.53%,而其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呈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1.20%、9.18%,见表1。

地区间卫技人员变化情况
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卫技人员均呈增长趋势,西部增长迅速,其次是东部,中部保持缓慢增长,三者的增幅分别为 27.46%、8.30%和 1.15%;在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中,后者增速最快。东部地区执业(助理)医师从2009年的152 030人增加至2014年的161 955 人,增长了6.53%,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执业(助理)医师的增幅为1.92%、0.93%;东部地区的注册护士从2009年的78 389人增加至2014年的101 603人,增长了29.61%,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注册护士的增幅为29.49%、66.36%;同时东部、中部和西部2009—2014年医护比均呈下降趋势,见表2。

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变化情况
我国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从 2009 年的 1.28人增加至2014年的1.43人,增长了11.72%。东部地区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高于全国及中部、西部地区,2009—2014 年增幅为 11.41%,西部地区增长最快,增幅高达32.28%,但是中部地区却出现下降现象,见表3。

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变化情况
年龄结构。年龄结构方面,卫生人员以中青年为主。2009—2014 年间,大部分卫生人员主要集中在 25~34岁、35~44 岁年龄段,两者占比之和超过六成。同时,25岁以下、35~44岁、45~55岁以及60岁以上的年龄段均呈增长趋势,其中后两者的增速最为缓慢,而25~34岁卫生人员却缓慢下降。
职称结构。在职称方面,我国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职称以初级为主,近六年以来均超过了七成,而中级、高级职称近六年 的 平 均 占 比 为 13.66% 、0.99%。高级职称在 2009—2013年均保持0.9%的水平,在2013年以后呈现缓慢增长;中级职称从2009 年 的 14.2% 降 至 2014 年 的13.3% ; 初 级 职 称 从 2009 年 的74.8%降至2014年的72.4%,而其他人员却呈缓慢增长趋势。
学历结构。在学历结构方面,主要以大中专为主,本科、研究生学历占比较少。尤其是研究生学历在 2012 年以后保持在0.1%左右。而值得关注的是,大专、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人数占比逐年增加,而中专及高中以下的人员占比的持续减少,见表4。

讨论及建议
新医改以来我国乡镇卫生人力情况逐步得到改善
新医改以来,我国乡镇卫生人力资源情况在逐步改善。卫生人力资源的总量在不断增加,地区间卫技人员也在逐年增长,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最快; 除中部地区外,全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均呈增长的良好趋势。同时卫生人力资源在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等方面也在逐步的改善。究其原因,新医改以来,一系列关于基层卫生人才建设与培养政策文件的出台,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不断增加,使其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得以改善,以及在引进基层卫生人员方面采取的优惠政策,促使乡镇卫生院人员总数不断增加。综上可以看出,新医改中提出的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地区间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存在差距急需缩小
从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地区间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水平依然存在差距,这是由于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医疗水平和保健因素的发展差距的交互作用所造成。东部、中部地区无论是卫技人员的总量以及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量均相差不大,而西部地区虽然在新医改以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卫技人员、执业 (助理) 医师和注册护士配置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东部、中部地区的卫技人员相差不大,但西部地区仅为东部或者中部地区卫技人员的1/3,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也均如此。二是中部、西部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还低于东部及全国水平。尤其是中部地区呈现负增长,这可能与基层卫技人员的流失密切相关。
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结构有待优化
2009—2014 年以来,卫生人力资源中医护比持续走低,西部地区最为明显。2011 年以后,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医护比均低于 WHO 推荐的医护比1∶2的标准。在职称结构方面,目前的职称结构呈金字塔型,初级人员占比较大,中、高级职称比例还不足,与WTO提倡的橄榄型的职称结构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学历方面,中专及高中以下仍占一半左右,《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提出的到2015年医生要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故在今后,加大医护人员的引进,改善医护比结构,在职称方面还需出台相关政策,同时继续加强卫生人员的学历教育。
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的激励机制需不断健全
近6年的卫生人力资源数据显示,卫技人员的增幅并不大,中部地区仅保持1%的增长速度,同时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出现下降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层卫生的人才激励机制还不健全。故导致基层卫生人才严重匮乏。有调查显示,提高收入和改善保障水平是目前激励效果最好的因素,其次是培训或改善机构设备条件。故在今后还需提高待遇,推进适合基层特点的薪酬制度改革,以保证卫生人才队伍的稳定。
你还没关注“基础医疗服务号”吗?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基础医疗服务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