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口腔溃疡为何难缠?
2016/6/18 中医肖相如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医肖相如(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病案:
患者吴某,男,43岁,复发性口腔溃疡11年,反复不愈,此起彼伏,苦不堪言。诊时诉:口腔溃疡经久不愈,反复发作,口干口苦口臭,胃胀怕冷,大便溏泻,每天3~4次,舌质淡苔黄腻,脉沉。予半夏泻心汤(清半夏10克,干姜10克,黄连6克,黄芩10克,党参15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加升麻10克、藿香10克,一周而愈。
伤寒论》第149条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中焦的病变,有单纯的虚寒证,如理中丸证;也有单纯的实热证,如白虎汤证、承气汤证,这就是“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还常见脾胃同病,虚实互见,升降紊乱而痞、呕、利并见。脾主运化,升清,脾病则多虚多寒,脾虚则生湿,清气不升;胃主受纳,降浊,胃病则多实多热,胃实则浊气不降。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气机壅塞于中焦,则为痞;脾气不升则见下利,胃气不降则见呕吐,胃热上熏则见口疮、口干、口苦;脾湿与胃热合,则见湿热之象,如舌苔黄腻,口粘等,再则,湿热中阻也可形成痞、呕、利。
“泻心法”因此而设,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方中半夏辛温而散,燥湿化痰开结,降逆止呕;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姜夏的辛温而散而升脾气;黄芩、黄连苦寒,泻胃热,降胃气;姜夏芩连并用即是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配伍,脾阳复,脾湿除,脾气升,胃热清,胃气降,升降复常,诸证自愈。人参、大枣、甘草以补脾胃之虚,复升降之职,以绝后患,又是攻补兼施配伍方法。
“泻心法”是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既是恢复脾胃升降,治疗痞、呕、利的经典方法,也是治疗中焦湿热的经典方法。
复发性口疮,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上有口疮,,下有便溏,中有胃脘不适等消化功能障碍。如果不进行整体考察,就容易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见口疮而用苦寒清热,则口疮减轻而便溏加重;治便溏用温补则便溏减轻而口疮加重。
《伤寒论》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呕、利、痞为我们提供了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理升降的思路,李东垣对此更有发挥。他认为“脾胃一虚,则阴火下溜”,认识到了脾胃虚与阴火的关系。而其所谓之“阴火”,即是脾胃内伤,升降失常,胃热脾湿相合所产生的湿热,湿热困阻中焦,上熏于心,致心火不降而旺于上,则上见口疮、口干、口苦等上热之症,中见升降紊乱,气机壅塞之痞满,下见脾寒之便溏,所以他提出“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他的这一理论揭示了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病机理,我于临床师仲景半夏泻心汤法,或用东垣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方(人参、黄芪、炙甘草、苍术、黄连、黄芩、石膏、羌活、柴胡、升麻),多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不懂“泻心法”和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就不可能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半夏泻心汤验案赏析续(寒热错杂久泻案之二、口周红斑案、口甜腰痛案)
半夏泻心汤验案赏析(慢性肾衰案、糖尿病案、寒热错杂久泻案之一)
半夏泻心汤证不是辨证论治
进入主菜单点击 已发精选可查看更多“肾病肾虚”,“两性”,“伤寒”,“医案”和对中医讨论的相关文章。
健康|快乐|自由
中医肖相如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互动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肖相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