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腑实,下什么」系列之一:泻热
2016/7/20 中医肖相如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医肖相如(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为什么肿瘤、癫痫、尿毒症、急腹症等疑难病、危重症可以用下法?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之说。这是用川和海的关系来形容六经和肠胃的关系。

     《说文解字》:“川,贯穿流水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管子·度地》:“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

     人们常说“海纳百川”、“百川归海”。也就是所有的川都会归入海。在人体,六经与肠胃就是川与海的关系。

     张仲景在《伤寒论》阳明病篇的第184条所说的“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即源于此。

     六经的病邪,引申言之,全身各处的疾病,都可能进入肠胃。其实,只要病邪能进入肠胃,治疗就变得相对容易,可以通过泻下驱邪外出。

     疾病的发生,不外正虚与邪实两端,正虚需要扶正,我们暂且不论。邪实就需要祛邪,人体祛邪的途径有哪些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归纳起来,人体祛邪的途径有:通过皮肤出汗,通过肺呼出气体,通过膀胱利尿,通过胃催吐,通过放血祛除热邪,通过肠道泻下

     其中,对无形的寒热等邪气的祛除途径相对多一点,有形的邪气祛除的途径就很有限,其实祛除有形邪气的主要途径就是肠胃,也就是吐和下

     如果六经和肠胃的关系是川和海的关系,那就是说六经的病邪以及全身的有形邪气都有可能流到肠胃,或者说通过一定的方法促使全身的有形之邪流到肠胃,再通过泻下祛邪外出,达到治疗目的。

     这一理论极大的扩展了下法的适用范围,也为一些疑难病、危重病运用下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十分重大的临床意义。

     《伤寒论》中的下法是阳明腑实证的正治法,主要由苦寒泻下咸寒软坚行气导滞的药物组成,具有泻热通便导滞的功能,典型的适应证是阳明腑实证。

     下面主要介绍,“下法”在阳明腑实证以外的运用之一:泻热

     NO.1 泻胃热

     ① 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伤寒论·第154条)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黃二两 黃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此时只有胃热,没有腑实。胃热气滞,故需要泻热消痞。黄连清胃热,大黄泻而去之。

     ② 大黄甘草汤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病篇·第17条)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食已即吐”为胃热,胃热则气上逆,甘草引大黄入胃,泻则胃热去,胃热去则吐止。

     NO.2 泻心火

     泻心汤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惊悸病篇·第17条)

     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心火亢盛,迫血妄行。黄连清心火,引心火至阳明,大黄泻而去之。

     NO.3 泻膈热(后世)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大黄 朴硝 甘草(炙)各二十两(12克) 山栀子仁 薄荷(去梗) 黄芩各十两(6克) 连翘二斤半(25克)

     用法:上药为细末,每服6~12克,加竹叶3克,蜜少许,水煎服;亦可用剂,水煎服。

     功效: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上中二焦火热证。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尿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其特征性的表现为胸膈灼热如焚

     证为膈热与胃热并重,实为栀子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调胃承气汤的合方加减。栀子入膈,甘草入胃,将膈热引入阳明,泻而去之

     NO.4 泻胆热

     ①大柴胡汤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伤寒论·第103条)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掰) 大黄二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黄二两。若不加大黄,恐不为大柴胡汤也。

     【补充】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伤寒论·第165条)

     ② 柴胡加芒硝汤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伤寒论·第104条)

     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大枣四枚 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大柴胡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有人理解为少阳阳明合病,即少阳兼阳明腑实;也有人将其理解为少阳胆腑热结:小柴胡汤将少阳胆热引至阳明,再大黄或芒硝等,泻而去之。

     NO.5 泻肝火(后世)

     泻青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当归(去芦头,切,焙) 龙脑(即龙胆草) 川芎 山栀子仁 川大黄(湿纸裹煨) 羌活 防风(去芦头,切,焙)各等分(各3克)

     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1.5克),每服半丸至一丸,竹叶煎汤,同砂糖温开水化下。

     功效:清肝泻火。

     主治:肝经火郁证。症见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以及小儿急惊,热盛抽搐等。

     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 黄芩 山栀子 柴胡 车前子 木通 泽泻 生甘草 当归 生地)加大黄会更好。

     龙胆草、柴胡、黄芩等将肝热引至阳明,用大黄等,泻而去之。

     NO.6 泻膀胱热(后世)

     ① 导赤承气汤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温病条辨·中焦·第17条)

     导赤承气汤方

     赤芍三钱 细生地五钱 生大黄三钱 黄连二钱 黄柏二钱 芒硝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

     ②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扁蓄 瞿麦 木通 滑石 山栀子仁 车前子 甘草(炙) 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9克)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芯,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功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热淋。尿频尿急,淋沥涩痛,尿色浑赤,甚至尿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将膀胱之热引至阳明,泻而去之。

     NO.7 泻肺热(后世)

     宣白承气汤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温病条辨·中焦·第17条)

     宣白承气汤方

     生石膏五钱 生大黄三钱 杏仁粉二钱 瓜蒌皮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即脏病治腑,实质仍是将肺热引至阳明,泻而去之。

     NO.8 泻心包热(后世)

     牛黄承气汤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温病条辨.中焦·第17条)

     牛黄承气汤方

     安宫牛黄丸二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三钱,先服一半,不行,再服。

     】将心包之热引至阳明,泻而去之。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日本医生怎么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再谈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还可以和哪几方一起理解?

     进入主菜单点击 已发精选可查看更多“肾病肾虚”,“两性”,“伤寒”,“医案”和对中医讨论的相关文章。

     健康|快乐|自由

     中医肖相如

     长按二维码识别加关注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肖相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