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深山,美籍华人建造了一座桃花源
2016/3/4 生活小助手

深山之中
藏着这样一群强迫症患者
美秀美术馆
本文分享自【那一座城】
东晋时候,文人陶渊明写了一篇文章:
《桃花源记》
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
-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998年,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接到一个来自日本的项目:
在深山之中建一座美术馆。

贝聿铭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一座山,一个谷
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
走过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
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
它隐在幽静中,
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
那就是桃花源记描述的情形。

贝聿铭决意在山中挖出一条隧道,
和“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相契合。
他还刻意把入口通道拉长,
在隧道的尽头建造了一座清灵的桥梁,
让美术馆在山中忽隐忽现……


当访客进入隧道就有前方“若有光”之感
走出隧道则“豁然开朗”,
整个造访美术馆的过程,
被设计成了寻访“桃花源”般的诗意。



这是一个人类永恒的梦境:
西方人叫:伊甸园,
东方人叫:桃花源,
哲学家说是:乌托邦。






为此,贝聿铭甚至将建筑的80%都埋藏在了地下,
他采取了先盖房子后填土的方法,
最后种上与原始山林相适应的树木,
整个美术馆成为了山体的一部分。



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开幕至今。已经十多年了,
山体、森林已经逐渐与建筑融为一体,
仿佛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房子。
整个美秀美术馆的参访过程,
犹如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一般,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仿佛置身在溪山行旅图中,
那些隐没于云雾、树林间的长石阶步道,
忽然在山岳的某个角落出现,
继续向上延伸,进入高峰的云雾之中。

当你在弯曲的隧道中漫步,
只见隧道尽头隐约发出光芒,
却不知道将通往何处时,
你的寻访之旅已经充满意义。


我喜欢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车台湾旅客在雨天来到美秀美术馆,
当客人们准备下车撑伞挡雨,只见美术馆的人员前来阻止,
要求大家将自己的伞留在车上,
而送来一整排赭红色的雨伞,让大家使用。
其用意居然是:
不希望访客花花绿绿的雨伞,
破坏了视觉上的统一美感。

这种近乎法西斯的美感要求,
苛刻到已经令很多人感到不悦的程度。


就连坐在美术馆中的咖啡厅喝下午茶,
馆方也希望达到某种美学状态,要在每张桌子旁边放置一只编织藤篮,
每位客人的随身提包不能随便摆放,
必须放在藤编里,并且由一条白布覆盖,
以维持咖啡厅整体美感。

我以为,这算是可爱的任性。







来源:三开间建筑设计报道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活小助手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