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这条街,登上《美国地理杂志》,从此火遍全世界!
2016/8/16 重庆美食

    

     在重庆长江南岸,东水门大桥南桥头,一天门与觉林寺之间的凹地,残存着一片青瓦屋顶的“村落”,这里,就是重庆三大吊脚楼集中区之一的下浩片区。

     下浩老街是重庆的那条最为有名的老街,这一条隐藏在山势沟壑中保存下来得老街,成为除十八梯后重庆最有名的老街,也是长江南岸旧重庆的标本。

    

     这一条老街,是在前不久才被很多重庆本地人所熟知。

     沿着青石小路拾级而下,茂密黄桷树一棵接一棵,绿油油青苔爬满树根、墙角、屋檐,随处可见尘封岁月痕迹。下到三岔路口,便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人少幽静的下浩正街。

    

     ▲ 这个被时光与岁月打磨的光亮的石板路

    

     ▲ 这条街聚集了几代人的青春,却逐渐被人遗忘在角落。

     这里几十年过去了,虽然里面还住着那些人,但这条街却早已没了当年的生气。那些人还是那些人,但更多的那些人却早已搬离了这条街。

     从朝天门那喧嚣的市场从东水门大桥走过往里走,时间便是停滞。八十年代自建的青瓦矮房拥挤排列,整条老街都还带着淡淡的烟火气,也是主城区为数不多的能生起炊烟的街区。

    

    

     是的,这条老街离主城只有一座桥的距离,很近很近。差不多就只有五分钟的距离。

    

     ▲ 下浩老街之上,青藤蔓延,青瓦红墙相列而间。

     就是这充满了破败与旧烂的旧巷,却登上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 或许我们身处石板路,路过绿茵下时,方才能知晓几许这条街曾经的繁华。

     它是屹立在这座城市的最边缘地区,曾是连接龙门浩码头和上新街的必经之地,百年前就十分繁华。而如今,这里离繁华的南滨路只有几步路,是一片遗世而独立的市井天地。

    

     ▲ 翘起的重檐亭角几乎要撞上隔壁玻璃

     这样的深藏不露,让下浩老街,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里。2015年,有传闻说会有拆迁队入住,当时在下浩还掀起一阵大波。

     或许下浩老街并没有人们传言中的那样完美,但他确实是长江南岸的标本——上方连着民国重庆的繁华和骄傲,下方连接着长江码头的市井。

    

     在这里,其实是有着两种极端存在着,一种是悠闲而无聊着的原住民老人,一种是年轻而又有活力的外来户年轻人。

     老人似乎就是这条街的见证,而年轻人则是为这条衰败的街添上了几分色彩。所以,下浩凭借历史与独立,登上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可以细细看看下浩老街中到底存在着什么,吸引着我们去一探究竟?

     下浩里

     沿米市街行走,有家叫下浩里的茶馆,茶馆里就有着三位年轻人,一男两女,为了不被打扰,就在这条幽深而又宁静的街上开了这家茶馆。

    

    ▲ 茶馆一角

    

     ▲ 两层楼的吊脚屋,像隐在城市的一抹”绿“

     这家由三位都市白领花费八月时间改造而成的茶馆,现在已然成为这条老街的一大风景点。有了茶,还有了故事,你怎么能不停下脚步在这里看看?

    

     茶室三位主人的名字分别叫:“流云”、“小安”、“海上”,他们三位有着共同的兴趣,所以才一起组建了这家叫做‘下浩里’的茶室。

    

     ▲ 废弃的旧家具在这间茶室里焕发了新生。

     小馆

     这家小馆,是建在一座曾失火烧毁的旧址之上,现在小馆内,仍然可见被烧焦的木头痕迹。

    

     ”小馆“建在失火后毁于一旦的温家院子上,烧焦的木板之上,还镌刻着两个行楷小字,似是在控诉着哪一场火灾。

    

     而据说这里起火的原因是原主人精神有问题,然后一不小心就将房子给烧了。可是现在经人这么一修缮,却是变了一种意味。

    

     而这里现有的主人,也是几个年轻人,他们盘下一座摇摇欲坠的穿斗式民居老屋而打造成这样的一个娴静幽怨的小院馆。

     注:穿斗式木构在山墙露出,成为老屋们特有的符号,一格格,连着屋架,接着土地。看似朴素的民居,抵挡着长江中上游的潮气和洪水,地震中也屹然不倒,以柔克刚,肆意生长在下浩老街的各处。

    

     他们将小院馆改造成了小茶馆,将这片焦土赐予了新的生命,而这,似乎也意味着这条老街在以后的日子里或许会重新焕发新生。

    

     小馆的大门,隔绝了城市的喧嚣,只留下一丝幽静,矗立在这里。这种地方,在重庆这座城市里,却是不多见的。这几位年轻人用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将这里细细的打造成了自己所想要的地方。

    

     你走进院馆后,从小馆的窗望去,入眼之处,满是岁月的痕迹。你也许想不到,在重庆主城这个地方,竟然会有这种地方。

     下浩老街

     我们所处的时间,是一个很尴尬的时间。下浩老街在百年前,繁荣至极,人流攒动。如今我们也只能从这些依旧矗立却稍显冷清的旧建筑,感受那百年前的繁荣。我也只能唏嘘一下,也期待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能长存一段时间...

    

     而外商和民族企业在这里交汇,老屋的符号便不是单一的。

    

     南岸的洋行在形制和规模上虽比不上的外滩万国建筑群,但洋楼和民居交融也算是下浩的一景了。

     砖石和木构的对比,精美和质朴的呼应,西式建筑的“重庆表达”,民居的符号的应接不暇,形成老街一幅无尽的画卷。

    

     ▲中国人民银行旧址

    

     ▲“冠生园食品厂”

    

     ▲永兴洋行高管住宅

    

     ▲世界五大公司之“卜内门洋行”

    

     ▲当时重庆大资本家黄锡滋,成立的聚福洋行

    

     这看似落寞的街区,实际上却深藏功与名。你惆怅周末闲暇无去处,却不知离你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有着这样一片天地。

    

     我们无数次提及老建筑,是希望美好的旧物,能在超速前进的城市里得以保存。但既然要发展,就避免不了消亡。我们不知下浩还能存在多久,我们只是知晓,他现在依然存在。

    

     本文由重庆美食(cqmeishi310)团队整理

     部分素材引用自网络| 感谢原作者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重庆美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