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特辑】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不能互祝“快乐”?
2016/6/8 中国抗癌在线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端午节民俗活动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端午节,除了代表端午的粽子外,在这一天,很多的朋友会发送互祝“端午节快乐”的短信。对此,非遗专家说,不是所有节日都能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端午节可以说:“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的节日,这天伍子胥被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的日子,所以不能互祝快乐,说祝福的话可以用“祥瑞和安康”等字句。
这种说法传播甚广,但其实存在着许多错误。事实上,端午节的起源与任何人的投江都没有关系,端午节是可以庆祝、可以快乐的节日,而真正起源于祭祀的节日同样也可以庆祝快乐。
举例:纪念屈原

关于屈原的生平经历,目前可见最早的文献莫过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和《楚辞》了。今天的学者对屈原生平的了解,几乎全部来源于这两份材料。然而,遗憾的是,这两份文献本身的可信度并不高。传世的《史记》中这一篇存在着多处显而易见的错误,而《楚辞》更是难以判断其标各篇注的创作时间和具体作者是否可信。
正是因为这些文献并不是很可靠,从清末开始,甚至有部分学者干脆怀疑屈原此人是否存在。今天虽然绝大多数学者都承认屈原应该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对于这两份文献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的争论却从未停息。
《史记》和《楚辞》中对于屈原死因的记录是他被楚顷襄王流放到“江滨”,“三年不得复见”,“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然而,无论是传世的《史记》,还是传世的《楚辞》各篇,都没有明确说明他投江的事件具体发生在什么时间。

现存最早记录屈原死于五月五日的文献,是南朝梁的吴均所作《续齐谐记》。读过《庄子》上第一篇《逍遥游》的读者应该都记得上面有一句“《齐谐》者,志怪者也”的记载,而这本《续齐谐记》同样是一本志怪小说集,是讲述各种奇闻异事的文学作品。这本书今天早已亡佚,幸亏有一些图书转引过它所记载的故事,使得该书中的部分内容得以保存至今。其中有一篇就讲了一个关于屈原的故事。这里抄录《艺文类聚》卷四《岁时中》对此段故事的引用如下:
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士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日:“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后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树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地的人就用竹筒装上米去祭奠他。建武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建武年间,长沙有个人叫区回的,大白天看见个“人”,自称三闾大夫屈原的,跟他讲,区回经常祭祀他,他对此很开心,但是他们祭祀的米很多都被蛟龙抢走了。以后祭祀时可以改用楝树叶把米包好,再拿五彩丝把它捆上,蛟龙怕这些东西,这样屈原就能避免手慢无,一不小心错过好几亿的悲剧了。于是区回就照他说的做了。后人的这些风俗,也都来自这里。
从这段记录里,我们可以知道,在南朝梁时期,确实已经有了端午节用楝树叶包粽子、捆五彩绳一类的风俗,但是他给的这个白日见鬼的故事显然只能视为民间传说,不能当端午节起源的准确记录来采信。此外,这个版本也与后代传播最广的所谓怕蛟龙吃屈原尸体,所以用粽子投喂它们的说法完全相反。在吴均的故事里,蛟龙不吃粽子,粽子是给屈原吃的。

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产生也比较早。比如隋杜公瞻(有争议)注南朝梁宗懍《荆楚岁时记》曾引用民间的“俗”说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檝以拯之。”然而,这位注者并不相信这个说法。
也有地区将赛龙舟的事件放在五月十五。《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五《山南东道四》引《襄阳风俗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又原五日先沉,十日而出。楚人于水次迅楫争驰,棹歌乱响,有悽断之声,意存拯溺,喧震川陆,遗风迁流,遂有竞渡之戏。”这段引文的前半段也讲了屈原与粽子的传说,但其中蛟龙怕的又变成了竹子,而且没有明言后人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从此文的表述上看,吃粽子倒像是保护自己免受蛟龙伤害的意思。引文后半段讲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而死,十天以后浮了出来,于是人们争相去救他,于是有了竞渡的风俗。五月五日之后十天,正好是五月十五日。当然,这种在炎热的水里泡了十天的尸体,一般人都能看出这不是活人了的。

此外又有《随书·地理志下》记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到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望日就是满月的日子,一般是指十五或十六日。这里为了迎合节俗,干脆又让屈原多活了十天,把他投江自杀的日期改到了五月望日上。
然而,端午节最晚于汉代就已出现,而认为这个习俗与屈原有关的材料最早的也不过是南朝梁的,中间有足足三百多年的空当。而南朝梁距离屈原的时代,更是足足有八百年的间隔。屈原去世的时间,比屈原晚二百年的司马迁已经不得其详,但比屈原晚八百年的志怪小说反而知道得一清二楚;端午节的意义,之前三百多年间所有存世文献全都理解错了,时代很晚的小说反而理解对了,这种概率本来就微乎其微。而端午节除了粽子、龙舟以外的众多民俗活动,如焚艾蒿、饮雄黄酒、浴兰等等同样明显与此事无关。
基于这些考虑,学术界早已完全抛弃了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的说法。
端午节不该“庆祝”吗?

端午虽然原本是个以辟邪为主的节日,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庆贺它。毕竟辟邪的另一面就是祈福,加以庆贺也属理所应当。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的直接体现。
古人庆祝端午节的文献记载非常多,这里仅举几例以说明问题。例如苏轼《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诗中称“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诗中称“端午”为佳节。又如《水浒传》第十三回《急先锋东郭争功青面兽北京斗武》:“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端阳。但见:‘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这不显然是欢度佳节的景象吗?
到了今天,伴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人们已经逐渐不再相信什么恶日、辟邪什么的古老迷信了,更不会选择像雄黄酒这样有毒的东西来给自己辟邪。而在传媒文化发达的今天,人们想看到激烈的竞技体育赛事并不困难,龙舟比赛的新鲜感也有所下降。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端午节的节俗就只剩下吃粽子这一项了,纪念某一古人的说法也恰好因此获得了更广泛的市场。但是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观点存在的巨大漏洞,不要受某些“专家”的欺骗。



需要注意的是,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准备好了粽子准备大快朵颐,这吃粽子其实也有不少讲究,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冠心病患者,吃粽子容易摄入过多脂肪,引起血液粘稠度增加,加重病情。糖尿病患者本身就需要控制糖分摄入,含有大量糖分的粽子对他们来说就更不合适了。孕期高血压、高血糖的准妈妈们也同样要注意,尽量不吃或少吃粽子,等生了宝宝、血压血糖恢复正常再补回来,也不迟。其实只要食用方法得当,我们依然可以在保障健康的前提下享受美味。

首先,食用粽子不可过量,尤其切忌图省事、餐餐以粽果腹。
其次,粽子应趁热吃,且应避开空腹及睡前两小时食用;可多搭配些凉拌、或做成汤的时令蔬菜,如凉拌黄瓜、番茄、金针菇;冬瓜、丝瓜汤等。餐后再添份水果最好,这样不但营养均衡,也可帮助胃肠蠕动、避免因吃食用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不过吃水果也要适量,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吃粽子时还可配合喝些醋饮料,因为醋酸有利于糖和脂肪的代谢,防止体内脂肪过多堆积,还可以起到软化血管、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的作用。此外,吃完粽子后喝点绿茶或乌龙茶,也能起到很好的解腻效果。
现在食品也在不断改革创新,粽子也玩出了许多新花样:已有用西米、绿豆替代糯米制作的水晶棕、绿豆粽等,既美观又新颖,最重要的是低热量,对于那些怕胖又爱美食的人,是很好的选择。
每逢佳节吃粽子粽子是咸的,还是甜的?南北之争永不停歇其实,相聚的日子吃什么粽子都是对的你心目中粽子的好味道是怎样的呢?
关注中国抗癌在线,一起来讨论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抗癌在线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