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造吗?服药不能全靠白开水!
2016/6/30 营口裴医堂中医

目前营口8623人已关注加入裴医堂中医健康大家庭
















关于吃药的那些事·····
用白开水送服药品,
可以说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常识”。
然而,有些常见药物是不应用水送服的,
下面这些安全服药事项大家一定要记好咯!
三种药不宜用
白开水送服
1清热药宜用米汤服
米汤汤味香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分,性味甘平,有益气、养阴、润燥的功能。因此,用米汤作为药引送服,不仅能护胃,还能提高药效。米汤最好是大锅饭中熬出的米汤,并要达到黏稠的程度才有效。
除清热药外,作用峻猛的泻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会直接刺激胃黏膜,服矿物药易导致胃部不适,甚至引起腹痛、泻下,为避免不良反应,都应该用米汤送服。另外,外感发热服解表药如麻黄汤、桂枝汤、感冒冲剂等药物时,喝热米汤,可以帮助发汗、保护胃气,对身体的康复很有好处。
2吃六味地黄丸要喝淡盐水
六味地黄丸是常用的中成药,通常人们会用温开水送服。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用温的淡盐水。因为食盐也是一味中药,其味咸性寒,有清火、凉血、解毒的作用。因其味咸,可引药入肾,所以可以作为药引,帮助六味地黄丸直达病变处,更好地发挥补肾的作用。此外,又可利用盐的寒性,给肾阴虚、有虚火的病人清火。
其他宜用淡盐水送服的中成药还有:金锁固精丸、四神丸、黑锡丹、大补阴丸、左归丸、左磁丸等,多为治疗肾虚的药物。
3服止咳糖浆5分钟内别喝水
止咳糖浆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类非处方药,由于口感好、服用方便,受到咳嗽患者,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的喜爱。一些人习惯在服用糖浆后立即大量饮水,认为这样可以快速祛除药物的特殊味道,并尽快将药液送入胃肠道。实际上,这样做不利于止咳糖浆药效的发挥。
这是因为服药后立即大量喝水,首先会降低咽部的药物浓度,其次会稀释胃液,影响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因此,有些医生会建议患者至少在喝糖浆后5分钟内不要喝水,以提高疗效。但如果黏稠的糖浆太刺激咽部,甚至引起不适,则另当别论。
三类药不宜用
热水送服
除了有些药不宜用水送服,还有些药不宜用热水。如果执意用热水送服,不仅会达不到药效,甚至还会破坏我们的健康。所以医生建议大家用凉水或是温水送服,水温最好不要超过40℃。
1胶囊药物
用热水送服会使胶囊外壳快速溶化。
胶囊一般以明胶为主要原料,能达到定时定位释放药物。
用热水送服会使胶囊外壳快速溶化,导致胶囊中的粉末或是颗粒提早释放,容易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倘若喝水不够药物还可能粘在食道上,灼伤食道黏膜,吃此类药物的时候至少要喝半杯水。
2止咳糖浆
喝热水,不但降低了药物的浓度,还会影响药物的效果。
糖浆进入嗓子内会覆蓋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使其形成一层保护膜,这样可以控制咳嗽,有效缓解症状。
如果服用后马上喝热水,不但降低了药物的浓度,还会影响药物的效果。为了更好的达到药效,喝的时候缓缓咽下,让糖浆能在嗓子这里多停留一会。
建议最好等待5-10分钟后再喝点凉开水。
3维生素类
我们在补充维生素C的时候,一定要用凉开水送服。
一般被用于治疗感冒、美化肌肤,增强身体抵抗力。像维生素C属于一种不稳定的药物,遇热会破坏分子,使其还原失去药效。我们在补充维生素C的时候,一定要用凉开水送服,这样保证VC可以发挥药效。
WEN
问
吃药
饭前还是饭后
在空腹吃药,肠胃空空,药物的吸收不会受到食物的干扰。据《药物源于草的博客》中介绍,药物是在饭前吃,还是饭后吃,取决于这个做法对药物的吸收、具体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1.食物减少吸收的药物,要空腹吃
所谓空腹,指饭前一小时或饭后二小时的时间段;反之即为实腹。这对术语似比饭前吃饭后吃用得普遍。在空腹吃药,肠胃空空,药物的吸收不会受到食物的干扰。结果就是药物会较快地通过肠道被吸收入血,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起到药物的作用。不用说,人们都希望药物有很好的吸收。但对具体的药物,食物的影响是不同的,需要试验数据来说话。这些数据来自于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2.食物帮助吸收的药物,要饭后吃
有相反的情况,食物还有助于药物的吸收。对H1受体拮抗剂(抗胃酸药)西咪替丁,进餐时“服用可延缓吸收并延长作用维持时间”,此时服用的效果最好。而同类的的盐酸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则吸收不受食物的影响,不存在在饭前饭后服用的问题。
又如维生素B2,在进食时服用的吸收比空腹要好一些。可能原因是药物随食物缓慢进入小肠,有利于吸收。还有利尿药氢氯噻嗪,(一些复方降压药含有该成分),食物使药物的吸收量增加,可能是食物增加了药物在小肠停留的时间。不过,这些增加在实际治疗中意义不大,故在药品说明书中并未明确提示,要在实腹服用。
您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呦~
弘扬中医文化 传承中医国粹
公益转发 爱心传递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营口裴医堂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