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那么好为毛没人买
2016/5/28 秦绪文

     为什么很多产品,广告有创意、产品吸引人、文案特牛逼,用户也很感兴趣,但是却最终没有购买呢?

     这往往是因为很多广告和营销活动,仅仅解决了消费者的“兴趣问题”,却没有解决风险问题。

     而大部分人是风险趋避型,他们宁愿放弃自己的喜好,也要追求低风险。

     的研究发现,消费者在购买决策前,一旦感知到了下面5种风险之一,不论多么感兴趣,可能都不会购买:

     功能/健康风险:产品不如说的那么好用怎么办?产品有害健康怎么办?

     财务风险:这次自己买贵了怎么办?

     时间风险:购买花费时间多怎么办?买了不合适又花时间怎么办?

     社交风险:买了之后形象不好怎么办?

     心理风险:买了之后心理有负担,有内疚怎么办?

     在消费者购买阶段的两个阶段(收集信息和购买决策)时,都显著收到感知风险的影响: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品牌感知风险过高(比如担心有损面子、担心质量一般),不论打多少广告,都有可能根本无法进入消费者的备选方案。

     或者即使被当做备选方案,也经常在决策前的最后一秒被放弃。

     除了变“消除负面”为“提升正面”外,还有其他方式可以扭转消费者对自身行为的归因,从而降低社交风险。

     比如小米手机初期喊“为发烧而生”,从而减少了购买廉价国产手机的“没面子感”,降低了社交风险。

     “我买小米不是因为我没钱,而是因为我是发烧友。”

     总之,你需要仔细衡量:我的产品是否存在社交风险,可能会强加给消费者负面印象?

     心动不等于购买。即使把所有的卖点都宣传给消费者,让消费者无比心动,也可能因为感知风险而放弃最后的购买,或者推迟购买。

     “再看看吧……”

     这时候就需要重新回顾策略,问自己——我的产品规避了消费者的所有感知风险了吗?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秦绪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