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训练效果差?一周到底练几回
2016/8/25 硬派健身


10秒看全文?
1合理训练频率+正确休息,保证身体超量恢复,训练效果更好!
超量恢复:运动后体能经过恢复,超过之前水平
2 一次大强度运动,需要歇多久?
肌糖原恢复时间:24-46h
大肌群恢复时间:48-72h
3 不同训练水平,一周练几回?
初学者:一周3练,针对大肌群,两次训练隔2-3天
进阶者:一周4-5练,两次大肌群训练间可加小肌群
高阶者:更高频率,按自己的身体情况搭配
前两天,我们说了说:大强度、大运动量的健身锻炼,反而会更容易出现“运动后免疫抑制”,削弱身体的免疫系统,让你更容易生病!(相关阅读?感冒了?你怎么越运动越爱生病呢?)
有童鞋问了,“那斌卡,怎么样才算适量运动啊?我一周3练?4练?5练?算运动过量吗?”
好的,今天我们就再来说说:如何合理安排一周的训练内容,一周练几次效果好?
这个话题之前也有写过,不过最近问的人太多,重新系统梳理下,看过的就当温故知新吧>.<
1/训练强度的关键:超量恢复!
上回书道:运动锻炼会调动身体里的各项能源和系统(肌肉、组织、内分泌、中枢神经系统等)。
所以运动后这些能量和系统功能都会有所减弱,需要好好休息和恢复,才能保证下次训练时有劲,甚至下次训练时效果更好。

大强度运动后的"Open Window"
那么到底该休息恢复多长时间呢?
这就要涉及到运动健身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
作为目前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之一,简单说就是指:运动过程中,身体里包括肌糖原在内的功能系统、神经系统、骨骼肌系统参与运动进行了消耗;
在运动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饮食和睡眠调整后,身体体能逐级恢复,甚至超过之前水平的情况
超量恢复可以保证你在下一次的训练过程中,力量更大、速度更快、耐力更强、效果更好!

而如果你没有好好的休息恢复,影响了身体的超量恢复过程,就会让你越运动,越疲劳、效果越差、甚至更容易受伤……

想要训练效果好,我们自然应该针对身体自身的恢复时间,来合理制定训练安排和训练频率。
2/运动后,身体需要恢复多久?
那么运动中消耗的各种系统能源,需要多长时间来恢复呢?
目前的研究发现,不同能耗系统的恢复时间并不相同
另外,供能系统、肌肉系统、内分泌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恢复时间,也会根据训练强度和训练水平有所差异:
训练强度越大,恢复时间越久;训练水平越高,恢复速度则相对越快。

需要说明的是:超量恢复理论,提供的也只是理论支持,并不是结论和方法……所以不同训练水平,具体怎么安排训练频率?下面我们分类别来解释~
3/一周训练,如何安排?
首先说,不同人、不同训练水平,训练量和训练频率肯定是不太一样的啦……
你让入门小白一上来就天天咔咔练,他多半成必吐血,练一周后估计就全身各种不适歇菜半年;
你让运动员一周就练个2,3小时?那点程度就和挠个痒痒一样……完全不能好好提高训练水平。
?小白玩家
一周3练
大肌群训练
两次训练间隔2-3天
例:周一练胸、周三or周四练背、周六or周日练臀腿
初学者刚开始进行健身锻炼,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推荐一周进行3次大肌群训练,两次训练间隔2-3天,可以让训练效果相对最大化
初学者多进行这些训练,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达到很不错的塑形效果。(相关阅读?异性眼中,什么部位最迷人?)
另外,想要强化核心的童鞋,还可以在每次大肌群训练最后,加3-4个核心训练动作;(相关阅读?有型腹肌?这三个动作最有效!)

想要减脂的童鞋,则可以在大肌群训练后,加15-30分钟的HIIT。(相关阅读?四个姿势,超短时间!超强燃脂!)
中级玩家
一周4-5练
3次大肌群训练,1-2次小肌群
小肌群穿插在两次大肌群训练之间
例:周一练胸、周二练手臂&小腿、周四练背、周五练肩、周日练臀腿
有一定训练经验的进阶者,在整体练出轮廓后,一般都希望能更好的雕塑细节:
不但要胸大、背阔、臀翘,还希望自己肩更宽、手臂更壮实or消灭拜拜肉,小腿线条更好看等等。

这个阶段,可以选择一周4-5练
所以对于高阶训练者,我也就不多废话了……

最后再强调一句:肌肉训练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又一次对肌肉组织及能源物质进行消耗,再经过充分休息,补足充足的营养物质,进行恢复和更好生长的过程。
所以训练过程中,千万不要操之过急,不仅要好好训练,更要好好休息,才能保证训练效果哦!
相关阅读?
身材练不好?你歇错了!
力量训练后,到底能不能吃东西?
少睡一定胖?健身也没用!?
居家必备 · 美好身姿训练套装!
1. 点击文章最下方 “阅读原文” 即可到达!
2. 点击微信导航栏[健身硬货-燃脂塑身套装],一键获得装备!

参考文献:
①冯炜权. (2004). 运动后恢复过程规律的生化研究进展(续完).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3(2), 113-116.
②Miller, B. F., Olesen, J. L., Hansen, M., D?ssing, S., Crameri, R. M., & Welling, R. J., et al. (2005). Coordinated collagen and 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in human patella tendon and quadriceps muscle after exerci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567(Pt 3), 1021-33.
③殷劲, 岳建兴, 周进, 胡尧, & 蒋丽. (2007). 糖酵解供能运动后“超量恢复区间”的研究.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33(4), 88-91.
④Rhea, M. R., Alvar, B. A., & Burkett, L. N. (2003). A meta-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dose response for strength development.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35(3), 456-64.
⑤Graves, J. E., Pollock, M. L., Jones, A. E., Colvin, A. B., & Leggett, S. H. (1989). Specificity of limited range of motion variable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1(1), 84-9.
⑥Hoffman, Jay, R., Kraemer, William, J., Andrew, C., & Deschenes, et al. (1990). The effects of self-selection for frequency of training in a winter conditioning program for football.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4(3).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硬派健身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