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讲堂】治疗驼背的体表定位及针刀操作详解
2016/9/9 针刀医学分会

     针刀医学分会ID:zhendaochenzhao

     我们长期致力于针刀医学技术推广、学术交流、培养针刀人才,针刀科室建设;以引领针刀事业健康、稳步、快速发展为宗旨,力争成为针刀医师和政府间沟通和联系的纽带;服务为宗旨,满意为目标。咨询电话:陈钊 18600338216 (同微信)QQ:339543212

     【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病史多发于男性青壮年,男:女=10:1,家族遗传以父子较多,以16~25岁发病率最高,起病多缓慢;约有20%的病人,起病急骤。

     2、症状和体征

     病变部位侵犯部位最多见的是慨髂关节和腰椎,其次为髋、膝关节和胸、颈椎。

     疼痛初起常感腰臀和髋部疼痛,有弥漫性肌痛。病人早期就可查出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平腰”;腰部活动受限。这是两个诊断本病极为重要的体征。疼痛部位多在腰臀部,严重者常位于舐髂关节,有时可出现一侧或双侧坐骨神经痛。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可在睡眠时从疼痛中惊醒,甚至要下床活动后才能重新人睡。此种疼痛为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

     晨僵活动受限,晨僵明显。此征象为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病人早起时觉得腰部僵硬,活动后可以缓解,热敷、热水浴等可使晨僵减轻3病初症状为发作性,病情严重时症状则呈持续性。

     束胸感累及胸椎则呼吸受限,有束胸感。一般认为,相当第4肋间胸廓的周径扩张度少于30mm,表7K其扩张度受限。

     活动受限累及颈椎则颈部活动不灵,头部转动不利。重者可完全没有活动度。

     关节僵直晚期病人可出现髋、膝,脊柱的颈、胸、腰椎等关节屈曲强直。其中.髋关节强直者较多。

     驼背畸形由于脊柱的屈曲强直而逐渐形成驼背畸形,使病人呈现一种固定的姿态一“乞讨姿势”,更严重者则可呈“尻以代头,头以代踵”的残废畸形,终年不见天日。

     全身症状体温升高,全身症状明显。强直性脊柱炎病人也可能有关节外的病变,如眼结膜炎、虹膜炎、心、肺、肾、神经系统等改变。

     3、影像学诊断

     X线表现放射线表现明显。早期骶髂关节骨质疏松,关节轮廓模糊,间隙不规则增宽,软骨下方有磨砂玻璃样增生带。继之关节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软骨下硬化带增宽,界限模糊,晚期则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有骨小梁通过。其他部位如胸椎、颈椎则逐渐呈“竹节”状。黄韧带、椎间纤维环、前后纵韧带与棘上韧带亦可骨化。各关节早期间隙变宽或变窄,关节边缘囊性改变,骨赘生成。晚期则可骨性强直。虽然X检查不如MRI敏感,但仍不失为检查的好方法,特别是在对比观察上有价值。

     4、驼背的测量

     ①身高测量体位为:双足跟紧靠墙壁,后背贴于墙上,测其人体高度(不一定是头);如足跟靠墙站立不稳者,要以站稳的部位测量,同时测足跟至墙的距离。

     ②枕墙距按①测量体位,测枕外隆突至墙壁的水平距离。

     ③颏剑距颏下缘起至剑突下缘的距离。

     ④剑耻距剑突下角尖端至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

     ⑤马它背角的测量摄颈、胸、腰、骶全长X线侧位像:第1条线,骶中嵴最高点至第3腰椎棘突顶连成一条线;第2条线,驼背最高棘突顶与第5颈椎棘突顶连成一条线。

     两线交叉的上、下方夹角即为驼背角度数:

     I。驼背20°以内。II。驼背20~40°。

     III。驼背40~60。。IV。驼背60~80。。

     V。驼背80。以上。

     【针刀治疗驼背的原理】

     1、松解棘间韧带、横突间韧带、横突间肌。

     2、松解弹性下降的背腹部肌、腱,使之恢复原来的弹性。

     3、配合手法、按摩、连续牵引使前纵韧带舒

     展。

     4、松解各关节软组织广泛的粘连、挛缩。

     【针刀治疗驼背的目标】

     1、松解脊椎运动单位后部滑膜关节,以内引流方式治疗滑膜炎症,缓解患病部位不适,消除疼痛。.

     2、矫正驼背畸形,改善驼背状态,使脊柱部分或全部直立起来,尽可能达到病人可以平视,提高生活质量。

     【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

     ①以中胸段驼背畸形矫正效果最佳;颈胸段、胸腰段次之。

     ②颈段强直也是针刀闭合型手术适应症。但在做手法时要特别注意,不可强行、暴力,而是让病人自己进行颈部各方向的活动,医生给予助力即可。

     ③驼背角在in°以内,易于矫正,是针刀闭合型手术的适应症。

     ④胸腰段驼背为针刀闭合型手术治疗的相对适应症。因胸腰段是最不易掌握复位力度的部位。胸腰交界处是脊柱不稳定的部位,因此,对该处的治疗,特别是做手法复位时一定要倍加小心o

     2、禁忌症

     ①长期应用激素,停药即有严重反应(如高热、疼痛等)者。

     ②骨质疏松严重,易发生病理性骨折者。

     ③有前纵韧带钙化和棘上靭带钙化,此种病人不易手法复位,如果复位又易发生前纵韧带断裂或骨折等并发症者o

     ④蛇背角大,IV。

     估计复位有困难者。

     【针刀治疗】

     1、体位俯卧位。必要时腹下垫枕。有时需要处理腹部相关点则宜仰卧位。

     2、体表标志驼背最高点的定位,要抓住以下几个标志:

     第七颈椎棘突为颈部下段,胸椎与颈椎交界处最突出点,以此棘突向上、下数。

     两肩胛骨上角连线,恰好通过第3胸椎棘突。

     两侧肩胛下角连线平第7胸椎棘突。

     以手指沿着第12肋骨向脊柱触摸,至与脊柱相交处,该处为第11胸椎。

     第12肋下缘连线平第3腰椎横突,即平棘间水平。以上三点在同一水平线上。

     两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为第四腰椎棘突或L4_5棘间。

     3、手术程序安排

     第一次手术,定点于驼背最高点一排(棘间1点、左右横突各1点)及上、下各一排,可定3~9

     第二次手术定点于第一次手术的上段,仍为棘间、横突三点,可定1~3~4排,计3~12点。

     第三次手术定点于第一次手术的下段,仍为棘间、横突三点,可定1~3~4排,计3~12点。

    

     第四次手术定点于第二次手术的上段,仍为棘间、横突三点,可定1~3~4排,计3~12点。

     第五次、第六次……依此类推。当脊柱驼背段全部松解完毕后,可重新再从最高点开始,定1~3~4排计3~6~9?12点,继续治疗,直到畸形改善或矫正为止。

     4、定点(图4^24^01)请参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点

     ①棘间点定于两棘突间的中心点,松解棘间韧带。

     ②横突点一般定于棘间点水平线上旁开15~30mm处。此处为各椎骨的横突部位,在脊柱的颈、胸、腰段的定点距离各不相同。分述如下:

     A.颈椎外侧关节柱点定于颈椎棘间正中线旁开13?30mm处。松解关节突关节囊。

     B.胸椎横突点定于胸椎棘间正中线旁开15~25mm处。松解横突上、下缘,以及肋横突关节的关节囊。

     C.腰椎横突、关节突关节点定于L,_3棘间正中线旁开20~25mm处。松解横突间韧带、关节突关节囊、横突上缘脊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乳-副突钿带)等。W_5~S,的横突定点应按腰椎间盘突出症定点方法处埋3

     以上三点为矫治强直性脊柱炎驼背的基本点;以下各点为矫治胳背的辅助点,即在矫治脊柱驼背畸形的同时,会产生一系列胸、腹、髂骨翼等处的痛点。这些痛点就是在矫正骆背时所产生的肌、腱、筋膜等处新“挛缩点”,这些点在胳背时是已经挛缩了的组织;在骆背矫正后,它们的挛缩状态便显现出来,出现了新的痛点。所以,还必须治疗脊柱以外各软组织的挛缩点,方能治疗成功。

     ③腹部定点(痛点)

     A.肋弓下点松解腹直肌鞘及腹壁筋膜肋弓附着处,可定1~4点。

     B.腹直肌鞘点松解腹直肌鞘局部损伤点,可定1~4点。

     C.耻骨联合上点松解腹直肌鞘耻骨联合附着点,可定1~4点。

     ④胸部痛点——胸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压痛点,可定1~4点。

     ⑤腰背筋膜压痛点

     A.12肋下痛点,可定1~3点。

     B.髂骨翼上压痛点,可定1~3点。

     ⑥其他软组织挛缩点如腹内斜肌、腹外斜肌、下后锯肌等,均可按肌损伤定点。

     5、消毒与麻醉常规皮肤消毒,戴手套,铺无菌巾,局麻后行针刀闭合性手术。其麻醉的具体要求与各肌损伤的麻醉要求完全一致,请参阅相关章节。

     6、针刀操作

     ①棘间点刀口线平行脊柱纵轴,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刀锋达棘间韧带后,调转刀口线90°,沿下位棘突上缘骨面,行切开剥离数刀。

     ②横突点

     A.颈椎外侧关节柱点与颈椎病外侧关节柱点的操作法完全相同。尽量寻找小关节囊并予充分切开。如关节突关节已经呈骨性融合,找不到关节隙时,则松解颈部关节突骨面上的软组织。给予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应即可出刀。

     B.胸椎横突点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剌人皮肤。匀速推进直达胸椎横突骨面。调转刀口线90°,首先寻找横突下缘,沿横突下缘骨面切开横突间韧带;其次,提起刀锋至横突骨面,沿其横突根部切开关节突关节囊2~4刀,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再次,将刀锋移至横突上缘,切开横突上缘横突间韧带1~2刀;随后,将刀锋移至横突尖,刀柄向外稍倾斜,切开肋横突关节关节囊2~3刀。

     C.腰椎横突旁点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刺人,直达横突骨面。调转刀口线90°,调整刀锋到横突下缘,沿横突下缘切开剥离横突间韧带,至刀下松动为止;提起刀锋至横突根部骨面,切开乳-副突韧带2~3刀;再次提起刀锋,向正中线移动5mm左右,寻找关节突关节囊,切开关节囊2?5刀;随后,将刀锋移至横突上缘根部,切开横突间韧带2~4刀即可。

     ③腹部痛点

     A.肋弓下点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刺人皮下,将刀锋紧贴肋骨下缘,摸索深人,遇有硬韧筋膜样组织即到达了腹直肌前鞘,调整刀口线与肋弓平行,沿肋弓下缘骨面切开腹直肌鞘数刀,再行纵横剥离,有松动感为止。

     B.腹直肌鞘点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刺人,直达耻骨联合上缘骨面。调转刀口线90°,使与耻骨联合上缘骨面平行,沿骨面对腹直肌前鞘做切开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C.腹直肌前鞘耻骨联合点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人皮肤。匀速推进,直达耻骨联合骨面。调转刀口线90°,与耻骨联合骨上缘平行。调整刀锋至耻骨联合上缘,沿骨面切开腹直肌鞘3~5刀。再予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后出刀。

     ④胸骨点——胸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压痛点刀口线与胸骨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刺人皮下,直达骨面,对肋软骨与胸骨的交界处行切开剥离,深度不超过5mm。

     ⑤腰背筋膜痛点

     A.12肋下缘点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或与脊柱下段呈15~30°角),刀体与皮面垂直刺人,直达12肋骨面,调整刀锋至12肋下缘骨面,调转刀口线使与肋骨下缘平行,沿肋骨下缘骨面行切开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B.髂嵴上缘点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刺人达髂嵴骨面。调整刀锋到髂嵴上缘骨面,调转刀口线,使与髂骨上缘骨面平行,对腰肋韧带行切开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⑥其他软组织挛缩点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下后锯肌等起止部位的痛点,均按相应各肌损伤处理。请参阅各节内容。术毕,刀口以无菌敷料或创可贴覆盖,固定。

     7、手法操作

     以中胸段驻背畸形为例,手法操作如下:

     ①仰卧位复位法病人仰卧位,两医生对抗牵引。一人双手插人患者双侧腋下扶住背部,挽住胸肋侧面,双前臂压于患者双侧肩部。另一人双手握住病人双踝关节上部将病人在牵引下固定,对抗牵引一分钟。然后,挽胸肋压肩部的医生不动,握踝的医生改为固定髂前上棘,两人瞬间同时下压3~5次即可。送回病房后,仰卧位骨盆牵引。胸中上段病变者除牵引外,可下地行走,胸腰交界处和腰段者,3周内不得下床。

     ②俯卧位复位法病人俯卧位,胸腹下适当垫以枕垫,其高度应与驼背的角度相适合,并稍低于胳背的高度。可以下述两种手法做驼背矫正:

     A.术者站于病人头侧,双手掌重叠,放于驼背最高点稍上方。嘱病人与术者相互配合。术者数:“一”,让病人深吸气,直到吸气之末;再数“二”,让病人深呼气,直到呼气之末,在呼气时,术者须顺胸廓回缩的过程逐渐加力;再数“三”,在呼气之末时突然加力,其加力的方向应为向术者朝向的前下方向,即向尾侧、向胸侧用力复位。至于用力的大小,应由小到大逐渐加大,不可突然一次用力过大。在做手法时,可能听到一定的响声,同时可看到驼背畸形不同程度的改善。此种手法用力是间接的,不易造成过度用力的失误。

     B.术者站于病人的侧方,双手掌重叠,手掌放于以驼背的最高点处。依然用“一、二、三”的节奏,在“三”时用力下压,可能听到一定的响声。随之驼背畸形有所改善。用力亦应由小到大。此种方法的力是直接作用,因此,力度要有所控制,不可猛然用力过大造成失误。

     上胸段驼背的手法操作与上相同。

     胸腰段驼背的手法操作虽与上方法基本相同,但只能用“B”式,其用力一定要适当控制,不可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对于那些有前纵韧带钙化者,在手法后必然会发生断裂。有此种情况时,要及时对病人加以保护!如再做手法,其张开之处仍为原断裂之处,一定要更加注意。

     颈段强直者,一般不做旋转手法,任其病人自己活动,绝大部分病人颈椎活动度都有改善。

     【护理与康复锻炼】

     1、每次针刀闭合性手术返回病房后,都必须密切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血压、体温、脉搏、呼吸、肢体感觉和运动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2、针刀治疗结束返回病房后,立即行仰卧位骨盆牵引,重量为10~15Kg,持续牵引最好,只少每天6小时。应注意的是:

     ①在牵引重量放好以后,护理人员要双手握住病人踝上用力下拉病人,把胸部牵引带拉紧,正确使用牵引带,保证牵引效果。

     ②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多消瘦,加之持续牵引,易致褥疮。因此,凡受力大的骨点,都应以软垫垫好。要及时做好褥疮的预防和护理。

     ③病人不能平卧时,枕头可加高。枕头应逐渐降低,直至免枕,以保证牵引效果。

     ④在牵引时,每2小时放开牵引带一次,休息1小时。此时可行按摩。

     3、按摩促进肌弹性恢复。在驼背治疗后给予背、腹部及四肢肌按摩。其方法同一般按摩术。每天1~3次。

     4、自我练功在驼背畸形基本矫正后,病人要刻苦练功,方法如下:

     ①做广播体操,每个动作尽量完成。

     ②做脊柱后伸、前屈运动,达到最大幅度。早起后和睡觉前各做一次,每次10~50遍。

     ③做飞燕式练功俯卧硬板床上,下肢伸直,面部贴床面,双上肢伸直放于身体两侧。先将头抬起,再将双上肢向背后伸起,最后将双下肢抬离床面,达到最大限度,并持续一段时间,一起放下。然后再重复进行,每天至少做15~50次,以增进肌力。此种功能锻炼,绝非十天半月,要半年一年,常年进行,才能保证疗效,避免复发。

     【注意事项】

     1、选好适应症是治疗成功的最重要的条件。治疗要有计划有耐心地进行,不能急躁冒进。强直性脊柱炎驼背畸形的矫治是世界医学的难题之一,不能希图简单的一、两次针刀治疗,就会完全治愈,所以应持之以恒,坚持治疗才有好的效果,千万不可半途而废。

     2、在棘间针刀操作时,不可超过棘间韧带,严防刺伤脊髓;做横突间韧带松解时,不可超越横突下缘的骨面,以防刺伤胸、腹腔脏器。对腹直肌前鞘的切开剥离,要掌握好切开的深度,只能切开腹直肌前鞘,而不能再向内部深人。总之,只能切开韧带、腱鞘,不可切人胸、腹腔。

     3、手法用力的方向、力度必须适当控制,着力方向应是非垂直方向,避免直接用力。这样用力可有缓冲余地。要使用瞬间力进行弹压,力量适度,以防意外。

     4、术后牵引是治疗的必要手段,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得到好的疗效。部分强直性脊柱炎病人,身体消瘦,易出现褥疮,应注意预防。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强直与驼背畸形是一种疾病的两种表现形式,其本质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脊柱强直畸形的解剖、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断等都与驼背畸形是一致的,就连针刀闭合型手术治疗操作和要达到的目的也是完全相同的。只是手法操作有所不同。脊柱强直与四肢关节强直者,针刀手术操作与创伤性关节强直亦是完全相同的,请参阅创伤性关节强直章。

    

     中秋节

     【相约北京】10月7日庞继光教授给您不一样的精彩。朱汉章老师发明了针刀,庞继光老师成就了针刀的发展。

     9月份针刀培训班安排:

     ☆9月16日甘肃针刀临床与解剖高级研修班(?点击查看)

     ☆9月22日新疆针刀临床与解剖高级研修班(?点击查看)

     ☆9月23日广州针刀临床与解剖高级研修班(?点击查看)

     针刀综合班

     本班将原针刀基础班、综合班、解剖班、手法班、颈腰椎病专题班中临床效果独特、安全且容易操作的内容融为一体,采用课堂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老师与学员互动教学方式;让学员较系统的接触学习与领悟针刀医学的内涵及魅力,由浅入深的阶梯式学习,力求每个学员走出临床中的针刀操作、诊疗的误区,掌握针刀医学诊疗技术的真谛,达到了理论与临床巧妙结合。为您的临床诊疗技术登上一个新台阶。

    

     针刀精品特训班

     1、实体解剖: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室进行标本解剖以便学员清楚掌握针刀施术部位的解剖层次及神经、血管的走行。

     2、名师指导:由全国知名针刀医学专家庞继光带教,从针刀医学临床实际出发,以针刀医学常见病种为主线,既有相应的理论阐述,又针对针刀的施术部位进行了详尽的局部解剖,将针刀入路层次、毗邻组织结构、针刀松解目标组织等一一客观展现,使施术者对针下的解剖结构做到了然于胸。

     3、三位一体:即动眼、动脑、动手(学员通过观看针刀专家临床示教;自己思考疾病的发病机理及针刀治疗方法并与带教老师沟通;学员两人一组互相触摸体表标志、定点,由带教老师指导、修正)。

     4、独立实践:独立对病人病情进行分析,由带教老师指导更正。一次学习有多个实习点供临床实践,学到做到回家用到。涉及三十余种疾病的相关解剖,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针刀治疗等内容。学员可通过老师精细讲解示教观模迅速掌握针刀医学精细治疗操作要点。

     5、提升管理:有资深医院管理经验老师分享病员管理技巧,提升学员院内及院外营销能力。

     联系我们

     电话:陈钊 18600338216QQ:339543212微信:18600338216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邮箱:339543212@qq.com附针刀培训计划表:

    

     1、关注本公众号或将此篇文章分享到您的微信朋友圈

     2、请加QQ339543212或微信18600338216

     3、领取大型针刀视频一套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针刀医学分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