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判断O2O到底会不会死 这6步就够了
2015/9/24 药智网

    

     在做O2O时,如果不会换着花样满足你的用户。只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不能延伸,不能跨行业竞争。结果将会非常危险。

     O2O上半年还在风风火火拼补贴,而下半年却开始拼裁员。无数O2O在曾经的幻像中覆灭,只要是商业就有着它基本的法则。只有遵循法则才能在O2O大军中得以存活。

     马化腾差点三百万把QQ卖掉,因为没人买,只能接着做,成为了今天的腾讯帝国。周鸿祎当年的3721流量比百度还高,他卖掉了,后来百度成为了帝国。

     O2O也是如此,是退是进大家不知未来方向在哪里。究竟何去何从?下面我们以下面6步就能判断O2O到底会不会死!

     高频还是低频

     高频即用户使用频率高,低频即用户使用频率低。通常来说,高使用频率行业比低频率行业易存活。

     譬如百姓药店,百姓药店做医药O2O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药品只有在人们生病时才会需要,通过网络购药用户也难以放心,因此对于药品这类特殊商品,多数人群都会选择去药店购买。

     为什么百姓药店从诸多劣势出发点出发,却能获得固定消费群体?用户定位不同。百姓药店所针对的是经常用药人群(慢性病患者)。

     慢性病患者使用药品频率高,属于高频市场。没人会留着不常用的APP,只有常用的软件才会被留下来。

     百姓药店作为承载药品购买的平台,只用培养用户购买行为。相对于培养两端的药品购买网站更易施行。

     用户行为

    

     用户使用购药主要考虑的因素

     百姓药店对于药品购买上,附有比价、定位、药品配送的用户需求,它占领了药品O2O市场。

     刚需人群

     什么叫刚需?刚性需求曲线在理论上是一条直线,即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比如食盐,它不仅是必需品,并且不存在可替代性。而O2O最恐怖的两大刚需出行和吃饭,已经被“滴滴”和“饿了么”做了。这两大市场已很难出现优质的切入点了。

     为什么小编如此看重药品,因为对于很多用户来讲,药品确实是刚需,人们一旦患病,不管药品的价格是否变动都得即时购买,进行有效的医治。

     抢占市场,先抢占小部分人的刚需,快速的扩充。先抢占人群,然后做一个人群的生意,比如一个患者,用百姓药店买药,也可以预约挂号,免费咨询等一切相关的服务。

    

     百姓药店可满足用户多种需求

     一对一还是一对多

     O2O行业可分为一对一和一对多形式,笔者认为一对多形式相较与一对一形式的O2O行业更易生存。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两种形式:

     一对一的生意:美甲美容为代表的,效率是伪命题,因为这类服务单位时间只能做那么多。

     个人认为,在很多行业里,以一对一的形式为用户服务,并采用低价服务是不可维持的。以美甲师为例,线下五十块的美甲都是客户找他,你让他上门服务也只是做五十块的美甲,还得有一定优惠,一般都是不可能的。而且对于美甲师本人来说也是不划算的。

    

     一对多的生意,如饿了么这样的平台,一个人背盒饭可以背二十个盒饭,能够把一个人当五个人使。百姓药店也是如此,可以由一人送多人的药品,并且保证药品派送的安全性。效率极大提升更有利于O2O行业发展。

     总结如下:

     一对多:效率高,追求规模数量才能赚到钱。

     一对一:效率低,更加个性化,需要保证优质服务,满足追求个性化人群的心理需求,而非打价格战。你的平台是B2C还是C2C

     想要逃脱价格战的诅咒,那么你就一定让消费者有场景化的、有个性化的体验。

     如果你是标准化的服务,像保洁阿姨、洗车,价格基本是统一标准。但是有些个性化的产品,如美发,有20元~800元,消费者按照自己需求选择,这就是个性化需求。

     如果无法做到让你的商品和服务做到个性化的对接,你就避免不了比价的诅咒,而比价的诅咒,价格战大家都知道,价格真是很残酷的。

     尤其对于某些特殊行业的O2O来说,价格战是打不起的,譬如药品O2O。药品若采用补贴方式吸引客户,长期下去基本是难以维持的。像百姓健康这样规避烧钱误区,采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比价模式。还是可以参考借鉴的。你处于行业的什么位置

     除了考虑行业之外,还要分析你的O2O所处的位置。也就是所面对的消费人群,比如携程最早只订机票酒店,现在出行和旅游都做。

     比如代驾的本质是出行轴的一个环节,是一个子集,而这种子集类的O2O是拼不过入口大平台的滴滴打车的。

     很可能第一批频次高,最后大家打开成了习惯,现在包括我在内都会用e代驾,但是我用滴滴的次数更多,滴滴有了代驾业务,后来我也都在滴滴上解决了。是否满足用户不同“跨行业”需求

     互联网上有这么一句话,移动说,搞了这么多年,今年才发现,原来腾讯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跨行业竞争已不足为奇,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O2O应当锁定同样的人群,满足他们不同的跨行业需求(表面跨行业但是相对顺理成章)。

     譬如腾讯除了做通讯类的聊天软件,由于用户众多,且多为年轻人群。腾讯现变现做游戏行业。

     这个结论就是O2O接下来会充满了跨行业的打劫。

     药品O2O所面对的消费者都是患者,除了提供给他们药品购买、预约挂号等需求以外,是否还能提供日常保健方面的服务有待进一步探索。

     所以在做O2O时,如果不会换着花样满足你的用户。只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不能延伸,不能跨行业竞争。结果将会非常危险。

     新闻来源:健康界

     药智网

     中国医药大数据服务平台

     汇聚医药行业最新资讯

     热点新闻

     数据报告

     微信号:yaozh008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医疗资讯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药智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