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全面两孩放开,会影响你我的生活吗?
2015/10/31 汇医在线
关于全面两孩的政策已经刷爆了朋友圈。这一势必会深远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利好政策,将给社会、经济、文化及一个个家庭带来哪些影响和变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可能出现小幅度生育堆积
“生育意愿调查发现,70后生育两孩的意愿比较强烈。相对而言,80后生两孩的意愿比70后弱一些,90后则比80后更弱一些。”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原新教授说。
原新说,除去此前可以生育两孩的所有情况,比如双独两孩、单独两孩、照顾性两孩以及超生等,全面放开两孩后,符合政策条件的夫妇,即目标人群共有9000万对左右。
“全面放开两孩后不会出现大幅度的生育堆积。”原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分析,2014年我国出生人口1687万人。全面两孩放开以后,高龄人群生育将比较集中,因此可能会出现小幅度的生育堆积,2017年、2018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总量将达到2000万~2300万(出生峰值);峰值过后为每年2000万左右,到2020年为2000万以下。总和生育率在生育堆积的高峰年份能达到2左右,到“十四五”以后基本上回归到1.8左右。与单独两孩政策相比,全面放开两孩,到2050年,我国大约会增加1亿人口。
对远期人口老龄化缓解作用显著
“全面两孩从政策上终止了‘4-2-1’的家庭结构,避免出现‘独二代’家庭,即父母、子女两代人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缓解家庭的代际结构,有利于家庭发展与功能发挥,有利于提高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也有利于子女教育。”原新说。
原新同时认为,到2050年,与单独两孩政策相比,全面放开两孩,老龄化水平将下降1.5%左右。全面放开两孩虽然本质上改变不了老龄化的大趋势,对近中期人口老龄化有微弱的缓解作用,但对远期人口老龄化缓解作用显著。
全面放开两孩还有利于出生性别比下降。原新说,按照概率计算,如果一个家庭想生2个孩子,且要满足95%的家庭能够得到1个男孩,平均需要生育2.94次。
据介绍,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我国家庭规模不断缩减,从1982年的4.43人降至2010年的3.10人,独居老人家庭比例有所升高。我国现有独生子女家庭1.5亿多户,出现一些失独家庭等特殊困难家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陆杰华教授认为,生育政策调整还将增加有效劳动力供给。
法律要修订 措施要跟上
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宣布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截至今年9月,全国176万对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陆杰华表示,五中全会宣布全面放开两孩政策后,首先要做的是修法。将《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规定“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改为“一对育龄夫妇可以生两个孩子”,在全国人大通过后正式落地。各省的人口计生条例和全面放开两孩相冲突的地方也要修订,在全面两孩后作出相应调整。
“全面两孩政策不是一放了之,相关政策得跟得上。”陆杰华举例说,比如此前国家颁发的《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领取独生子女费,各地对于只生一个孩子家庭的奖励机制等,都要与时俱进进行调整,利于依法生育。
陆杰华说,全面放开两孩后,还涉及社会抚养费征收如何衔接等问题。新政策实施前已“抢生”的,是否依然征收?已下达征收决定书但尚未征收的,是否继续征收?新政策调整前已经征收的,是否退还等。同时,双方都是再婚,且分别已经有一个孩子,这种情况是否符合再生育条件等,这些都是问题。
原新表示,出生人口的增加或减少,按照人口的惯性规律,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影响是终身的、系列性的,要有明确的认识和长期的准备。比如出生3年以后需要幼儿园名额,6年以后需要小学名额,20年以后需要结婚的房子和就业岗位,60年以后需要养老。
原新说,我们长期以来主张长效的节育措施,使用宫内节育器,全面放开两孩对生殖健康服务将有质与量的要求。随着政策放开,医院现有的产科床位数能否应对接下来的生育小高峰?高龄产妇增加、头胎剖宫产增加了生育两孩的风险,也都为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郑真真研究员说,全面放开两孩后,需要加强人口监测预警,应重视政策变化在家庭层面的影响。与之相关的政策,如女职工孕期权益的保护、男女双方的生育假期、婴幼儿照料的社会服务、优生优育和避孕节育服务等相关内容,也应纳入评估范围。
让生两孩了,老百姓怎么看
60后只是想想而已
“虽然我能,但还是算了。”这是60后老赵听闻两孩放开消息后的第一反应。
老赵夫妇都是公司的中层干部,收入可观,唯一的女儿即将高中毕业,准备赴美读书。对于老赵夫妇来讲,生两孩是件挺遥远的事儿。可想想90后的孩子能生两个孩子,自己将要孙儿绕膝,还是挺激动的。当然,对于帮女儿带孩子这个艰巨的任务,夫妇俩确实有点担心吃不消。老赵说,现实能做的是把身体养好一点,将来少添点麻烦。
也有60后表示,虽然有心,但是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了。
70后再不生就没机会了
“我已经38岁了,再不放开两孩,这辈子肯定没机会生了。现在终于等到了,谢天谢地。”10月29日,五中全会宣布全面放开两孩,北京市白领柳女士万分欣喜。
柳女士说,她的儿子今年10岁,从很小的时候,就要求妈妈给他生个“哥哥”陪伴他。“每当看到孩子非常孤独,跳棋只能一个人下,想到孩子今后要为照顾4个老人而奔波,这种心酸和无力感,只有非独父母才能体会。”
“为了再要一个孩子,身边有人选择‘偷生’,或迁户口到农村,或出国生,或选择假离婚。”柳女士说,家里的经济条件允许生两孩,她和丈夫也对生两孩做好了心理准备。她每天坚持运动,就是为在政策允许时要第二个孩子。如果再听不到全面放开两孩的消息,她就要效仿明星冷冻卵子了。
70后的刘燕(化名),本已放弃生两孩的想法。因为她和老公都在政府部门工作,违反政策生育意味着丢掉饭碗。刘燕来自农村,从小和姐姐感情特别深。如今,两家人的关系依然很好,她和爱人没时间照顾孩子时都是姐姐、姐夫帮忙。可刘燕的女儿却无法体会到这种手足情深。“孩子未来少了份支撑”,这是刘燕最大的遗憾。
“希望政策快点落地,不然70后就等不起了。”刘燕充满期待。
80后“生与不生,我很纠结”
80后的陈女士是位5岁孩子的妈妈,她认为80后是最不容易的一代。“刚出生的时候争床位,入幼儿园的时候争小红花,入少先队的时候争第一批,小生初争保送名额,初升高的时候1:8,高考时1:4,找工作的时候1:N。”因为“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也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陈女士不想生两孩。
“生与不生两孩,对我们来说很纠结”。苏女士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从事媒体工作,现在第一个孩子已经上小学一年级。“我老公特别想再要一个,说两个孩子有个伴儿,可是我很纠结。”苏女士说,之所以犹豫不决,是因为养育孩子的成本太高。经济上,孩子每月的花费要在5000元~6000元左右;情感上,她和老公都有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父母年纪越来越大,照顾现在这个孩子都有点吃不消。“况且再生一个孩子,我和老公要照顾四个老人和两个孩子,压力山大啊。”
文/健康报记者 甘贝贝 首席记者 闫龑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汇医在线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