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枢纽”托起“中心”未来,这座城市就像一款平易近人的超级“应用”
2016/6/12 广州日报

    

     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今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广州的最新城市定位。未来,广州将强化与香港、澳门的深度合作,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将建成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围绕建设重要中心城市目标,

     广州三大国际“枢纽”将托起“中心”未来。

    

     ?“十三五”时期,广州将形成“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多点支撑”城市发展格局,图为航拍珠江两岸。记者黄巍俊摄(资料图片)

     南沙新区“国际航运枢纽”扬帆启程

     位于广州最南端的南沙新区,地处珠江出海口,是广州唯一的出海通道,是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地理中心和枢纽。去年4月21日,南沙新区和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一起,迎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瞄准国际航运枢纽,南沙新区扬帆启程。

    

     ?世界最大集装箱轮丹麦籍“美迪马士基”号首航南沙港。该集装箱轮载重量达20万吨,可装载18000个标准集装箱。 广州日报记者 黎旭阳 摄

     “我喜欢南沙,就像鲨鱼喜欢大海,苍鹰热爱天空。”曾经的“煤老板”、山西晋城人龙雪松在南沙新区一口气注册了跨境商品展示、平行进口汽车、航运金融租赁等34家公司(协会),搭建起一个名为“白鹭总部”的“巨无霸”平台。截至今年4月20日,南沙新区新设企业10802家,新增注册资本1113亿元,50家世界500强相继进驻,航运物流、创新金融、融资租赁、跨境电商等产业渐成集聚态势。

     在推进投资便利化、通关贸易便利化方面,更有多个“南沙模式”诞生:“十一证三章联办”、首创政府购买查验服务、首创海关快速验放机制、首创“智检口岸”、首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版上线……

     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做大做强港口是关键。短短一年,南沙港区三期码头6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完工,已能靠泊世界最大吨位的集装箱船;建成28个内陆无水港,国际班轮航线总数达到74条;邮轮母港建设启动,先后开通往来香港、三亚、岘港、宫古岛的航线。2015年,南沙港集装箱吞吐量实现1177万标箱,排名全球第十二位。与此同时,南沙新区的造船业也前景广阔。“十三五”期间,中船集团将投入150亿元在南沙龙穴建设海洋装备产业基地,以广州为基地,进一步辐射北部湾及东南亚。

    

     ?正在进行装卸作业的南沙港。 广州日报记者 黎旭阳 摄

     白云“国际航空枢纽”呼之欲出

     从澳洲捕捞的海鲜,36小时内可运抵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经过海关、边检、检验检疫后,12小时内便可送达广州市民身边的海鲜市场。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空港型综合保税区,目前已入驻各类企业260余家,业务涵盖保税物流仓储及配送、跨境电商、加工、代理报关等行业。

     “广州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在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集聚高端要素,国际航空枢纽正是建设中心城市的重要资源、平台和载体。”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表示。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日报记者 黎旭阳 摄

     航线越来越密集,

     物流越来越发达!

     5月7日7时30分,从赫尔辛基出发的芬兰航空客机顺利抵达白云机场。至此,白云机场现正运营的航空公司达72家,其中国外航空公司47家;共开通航线270多条,其中国际航线100多条,国际通航点超过70个。机场二号航站楼工程及其配套项目正抓紧推进。此外,总部在广州的南方航空集团在穗运力已达180架,由广州连接全球的通航点多达141个。东航广东分公司也已顺利落户白云,“十三五”期间规划运营飞机达到30架。

     今年1月,《广州空港经济区管理办法》出台,白云区116平方公里的区域被划定为空港经济区重点开发区。未来,空港经济区将加快临空产业集聚发展,首推中澳新韩自贸产业园区、广州空港跨境电商集聚区、贵重物品集散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目前,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邮政速递华南处理中心、富力物流等项目已先后入驻,白云机场的国际货运年处理能力也将提至150万吨。“今后,空港可实现20分钟直达中心城区、1小时覆盖珠三角,大大增强区域辐射力。”广州空港管委会主任孙秀清介绍。

     空中往来更快捷,地上交通也不甘落后。目前,广州在既有的9条地铁、13条铁路、高铁和城际轨道的基础上,还在谋划建设广州至海南、陕西、广西、云南(东南亚)、北京、上海、澳门、香港等8个方向的铁路,以及11条总计303公里的地铁。届时,以广州为中心,将建成贯通粤东西北、连接北部湾、西南地区、东南地区、长三角等方向的战略通道。

    

     ?白云国际机场国际1号货站。 广州日报记者 乔军伟 摄

     羊城“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引吭高歌

     偌大的焊装车间里,一排排智能机器臂一屈一扬、抑扬顿挫,一辆辆智能轨道车或行或停,或装或卸……4月18日,年产16万辆Jeep自由侠的广汽菲克工厂正式投产,投入研发费用10.8亿元、代表国内最高制车水平的广汽传祺GA8下线。

    

     ?2016年4月18日,广汽菲克Jeep国产自由侠正式下线。广州日报记者 邵权达 摄影

     “在全球汽车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我们依靠自主创新,每年至少有4款车型热销,全系车型均获得中国汽车技术中心C—NCAP安全碰撞五星级评价,重大零部件、整车控制、新能源等核心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松自豪地说。作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广州汽车今年预计贡献产值5000亿元。

    

    


     ?南沙自贸区跨境电商。广州日报记者 黎旭阳 摄

     传统产业焕发青春,新兴业态发展如火如荼。2015年,广州跨境电商企业总数多达879家,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68.5亿元,规模雄踞全国第一。位于广州大学城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全球六连冠,为660多家用户提供典型应用服务。全市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聚集20多家生产、研发和集成应用型企业,产值接近400亿元。尚品宅配、索菲亚、欧派、酷漫居等,已经成长为全国定制家具行业的标杆。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广州日报记者 苏俊杰 摄

     “今年全区财政用于科技创新的资金将达10亿元,比去年翻一番。”广州市委常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黄埔区委书记陈志英表示,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要做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主引擎、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目前,面积不到500平方公里的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已拥有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黄埔临港经济区四大创新发展平台。紧邻广交会的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亦异军突起,已成功引进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科技等一批互联网龙头企业进驻。5月27日,2016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流会开幕,共展出1700多个创新创业成果项目。为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科协决定,该会长期落户广州,每年举办一届。

     “建设中心城市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年初,我们已推出最强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支持计划,相信创业在广州,创新在广州,发展在广州。”对于未来,广州市市长温国辉信心十足。(人民日报记者罗艾桦)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广州“城市客厅”花城广场地面上的灯光也亮起来,和CBD建筑群灯光遥相呼应,景观迷人。 广州日报记者庄小龙摄

     广州强化中心城市作用

     提升带动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转动的“地球”,闪烁的光点,透示着海量信息:中国3.57亿、东南亚157万、北美洲101万、欧洲25万……全球微信用户此刻高达5.59亿人。日前,数十位前来广州出席亚欧互联互通媒体对话会的外媒高管和驻穗领事,一边惊呼“微信太神了”,一边刨根究底“微信所有的研发都是在这里?”他们的参观点,是一处创意产业园,由一间废旧的纺织厂改造而成。

     作为微信总部,越来越多的投资商和创业者习惯用“微信”来比喻广州:这座城市就像一款平易近人的超级“应用”。今年,华南美国商会对246家企业调查表明,近六成受访企业愿将华南地区运营总部设在广州,较前年提升4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的捷报频传,亦佐证羊城备受欢迎的热度:4月21日,正值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一周年,南沙新区与西咸新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中交国际产业投资平台项目、南沙跨境金融创新服务基地项目等十多个项目正式签约。中铁建南沙投资公司负责人说,选择把每年1000亿元业务的南方总部基地放在南沙新区,就是看中它“走出去”的诸多优势。同一天,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也与英国博闻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正式确认2018年世界航线发展大会花落羊城。世航大会被誉为全球民航界的“奥运会”,举办该会不仅可带动地方经济,还能大大增加承办方未来国际航线的数量。4月22日,世界500强美国思科公司中国创新中心总部正式落户广州国际创新城,国内首个以智能制造云产业为核心、年产值超1000亿元人民币的智慧城将横空出世。

    

     ?花城广场鲜花盛放,天空湛蓝。广州日报记者 莫伟浓 摄影报道

     “‘十三五’时期,是广州迈向高端可持续发展的黄金期、窗口期和机遇期,我们将着力打造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着力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政治生态环境,着力构建高端高质现代产业新体系和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提升广州的带动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广州市委主要负责人这样表示。

     珠水滔滔,南海浩淼。围绕既定的目标,广州正蹄疾步稳地前行。(人民日报记者罗艾桦)

     北上广深显露经济发展新活力

     广深国际创投资本“扎堆”“中国创投进入新的时期”“国际创投资本不断加快流入中国市场”,在近日于深圳举行的“2016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权威专家作出这样的论断。

     2015年底,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活跃的创投机构同比提升25%,机构运作也出现“质变”。在这背后,资本扎堆涌入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区域,中国成为新一轮投资“风口”的迹象明显。

    

     ?湛蓝的天空下珠江新城高楼林立、环境优美。广州日报记者 莫伟浓 摄影报道

     全球第二大私募股权市场成型数据显示,近年创投机构成倍增长,以深圳为例,截至2015年底注册机构达4.6万家,仅一年时间就增加近2.6万家。

     更为深刻的变化是,创投的投资对象向初创企业延伸,开始更多关注源头创新,而且从简单投资变身“企业顾问”,从松散型合作走向紧密型介入。

     目前,我国活跃的私募股权机构约1.37万家,管理资本量3.28万亿元人民币。“创投业的质变表明,无论机构数量,募集和投资金额,还是投资范围和运作方式,中国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私募股权市场。”深交所副总经理金立扬说。

     国际创投资本“扎堆”珠三角近期,全球知名创投公司IDG资本将其南方总部落户广州。而在深圳,霸菱资本、野村资产、惠理基金等国际创投也陆续进驻。

     珠三角,正在成为世界创投资本瞩目的热土。

     汇丰集团的全球战略不久前发生意味深长的变化。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常务副行长何舜华介绍说,在全球大裁员的同时,汇丰加快对广东珠三角等区域的布局。“在创投‘扎堆’背后,我们看到珠三角转型升级的成效,也看到了珠三角新一轮的产业集聚。”何舜华说。

     在这一轮产业集聚中,珠三角经济形态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广州,智能制造及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等领域的集群初现规模,新动力源、增长极正在形成;在深圳,生物、互联网、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规模达2.3万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0%。“传统产业集群面临迅速更新迭代。未来,珠三角的经济增量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说。

     中国成为新一轮投资“风口”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外创业投资机构新募集基金597只,新增可投资于中国内地的资本量1996.36亿元人民币,同时共发生3445起投资案例,同比上升79.7%。

     境外资本高度看好中国发展。今年4月,全球通信巨头思科系统国际有限公司经过多方比较后,将其中国创新中心总部落户广州,并与当地协议共建中国首个以智能制造云产业为核心、年产值超千亿元、全球领先的智慧城。

     何舜华认为,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相对于其他经济体,中国经济无疑是一抹最靓的亮色,“极具吸引力”。

     数据显示,通过供给侧改革等系列措施,中国经济发展扛住了外需疲弱的挑战,正逐步走出低谷,201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稳居世界第一,出口占全球的份额提高到13.8%,提高了1.5个百分点。而权威咨询机构麦肯锡预计,2025年珠江三角洲与香港地区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业务城市群”。“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新一轮投资的‘风口’,但要在‘风口’飞扬,可能还需更多知识、技术集聚。”金立扬说。

     北京“众创空间”一年增长近12倍

     据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记者李峥巍)北京市科委日前透露,北京市认定的“众创空间”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过去一年多从11家猛增到141家,增长近12倍。其中,近七成的首都众创空间在京外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形成首都资源带动服务全国的新特征。

     北京市科委联合北京创业孵育协会、北京众创空间联盟等发布的《2015年北京市众创空间发展报告》显示,北京众创空间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目前已有遍布北京14个区的141家专业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获得“众创空间”认定授牌,其中,报科技部备案的国家众创空间达56家。

     众创空间是国家为促进市场力量服务创业创新而推动认定的专业化服务平台。北京众创空间中,民营资本为各类众创空间的企业主体,总运营面积约56万平方米,全年服务入驻企业和团队近万家。

     数据显示,北京66.7%的众创空间在外地建立了分支机构,服务当地创新创业发展,形成了北京双创服务与京津冀乃至全国紧密互动的格局。

     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说,首都众创空间的发展正进一步与科技成果转化紧密结合,并体现了与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有机结合的特征。例如,双创带动下,2015年北京市新创办科技型企业突破4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万家,并形成了“90后创业者”“创业系”“连续创业者”“海外创业者”等为代表的创业新群体。

     在中国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创新正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前四个月,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超1.1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技术收入、高技术服务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实现同比30%以上的增长。

     最新数据显示,前四个月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增长稳中有进,区域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11179.8亿元,同比增长15.6%,增速高于上年同期2.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

     前四个月,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技术收入1551.9亿元,同比增长32.0%,较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对总收入增长贡献率达24.9%。

     上海2040年建成“全球城市”

     最新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提出“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引发关注。记者采访了解到,“全球城市”已成为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的发展愿景。这个全新定位,意味着上海将在未来全球竞争中进一步“卡位”,并在引领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何为全球城市?较早研究的上海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指出,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交互作用下,城市之间的经济网络主宰全球经济命脉,其中涌现的在空间权力上超越国家范围的主要节点城市,就是全球城市。专家认为,全球城市在经济实力、资源集聚能力、全球影响力等方面具备突出优势。

     根据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权威排名,伦敦和纽约是目前公认的全球城市,上海和香港、新加坡等处在第二梯队,离这“两强”尚有明显差距。

     “全球城市”是上海面向2040年的发展目标。纲要深化了全球城市的内涵和功能支撑,侧重优势整合与短板提升,强化对外影响力和自身吸引力塑造,从城市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魅力三个维度,明确上海全球城市的具体发展目标。

     在竞争力方面,“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上海的目标包括“率先在国内实现超大城市能耗与碳排放总量的下降”“率先建成公交都市”等;在城市魅力方面,上海将“不断增强全体市民和国内外来沪人士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新华社记者 蔡国兆 孙飞 王凯蕾 叶锋)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广州日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