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广州出现新型毒菇已致4人中招 外形酷似岭南菌王“荔枝菌”
2016/6/15 广州日报

    

     13日在黄埔区,有一家四口吃了从路边采摘的蘑菇后,出现严重腹痛和呕吐症状,所幸抢救及时性命无虞。经检查,他们吃的是奥米粉褶蕈,此前在广东从未有它引发中毒事件的报道,而其外形与著名的食用蘑菇蚁巢伞(广东地区又称为荔枝菌)十分相似。专家提醒,近来广东持续大雨,催生蘑菇生长,毒蘑菇种类也比往年更加“多样化”。因此一般市民看到野生蘑菇千万别采食!

    

     回放:采蘑菇煮汤后呕吐

     “毒菇事件”发生在广州黄埔区九龙镇枫下村。患者家属马铭强告诉记者,6月13日下午2时多,自己到叔叔家做客,却发现叔叔一家呕吐不止。

     追问之下,叔叔告诉马铭强,当天上午,在经过村里的鱼塘边时,发现草丛中长了一些蘑菇,与平常在市场里买的蘑菇很像,于是采回家熬汤。谁知道,午饭过后不久,一家人相继出现严重的腹痛、呕吐症状

     “叔叔、婶婶及他们20多岁的儿子,估计吃得比较多,饭后不久已呕吐至全身乏力;正好来搭食的2岁多的小侄女,只喝了两口汤,虽有呕吐但情况不算严重。”

     马铭强深知食物中毒的严重性,立即将叔叔一家送往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所幸抢救及时,目前大人孩子均情况稳定。”马铭强表示。

     外形与“荔枝菌”极为相似

     送院后,医生又让马铭强带上专家,前往现场采摘蘑菇。参与鉴定的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博士李泰辉和邓旺秋表示,本次引发中毒事件的毒蘑菇名为奥米粉褶蕈,外形与著名的食用蘑菇蚁巢伞(广东地区又称为荔枝菌)十分相似,可能也是因此引起误食

    

     邓旺秋指出,以往广东从未有过关于奥米粉褶蕈引发中毒事件的报道,奥米粉褶蕈可以说是一种“新型毒菇”,因此其可能引发的中毒症状目前仍未完全明确。据了解,不同的菌类引发的中毒症状各异,比如,广东最常见的毒菇——致命白毒伞,潜伏期长但致死率高;另一种常见毒菇——铅绿褶菇主要引发胃肠炎,还有一些诡异的毒菇,如古巴光盖菇,误食后会让人产生幻觉。“按照患者目前的情况推断,新型毒菇奥米粉褶蕈主要引发胃肠炎。”

     民间分辨方法不可靠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大型真菌专家李泰辉多次呼吁广大市民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

     李泰辉表示,部分毒菌与食用菌在普通特征上并没有明显区别,至今也仍未找到快速、可靠的鉴别方法,因此,普通市民是无法凭借肉眼来辨别在野外采摘的蘑菇是否有毒的。目前,在网上或者民间,都流传着许多“识别毒蘑菇”的不可靠的方法,也正是这些“方法”,导致群众误食毒菇

     小编提醒

     提醒一:野生蘑菇不能采食

     邓旺秋介绍,广东地区蘑菇中毒事件多由采食野生蘑菇引起。粗略统计,近年来仅在广州白云山上采食野生蘑菇引起中毒的案例就超过5起。

     邓旺秋说,野外采菇者,90%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在家乡有采摘蘑菇的习惯,到了广州后,看到一些外形相似的菌种,认为可以食用,结果引发中毒。”

     提醒二:慎买混杂野生菇

     暑假即将到来,不少市民到云南等菌类品种丰富的省份旅游时,喜欢在路边购买一些散装的、混杂型野生菇回家煮食,也曾发生过因此引发蘑菇中毒的案例。邓旺秋提醒,购买野生菌类时最好买包装中只有单一品种的著名食用菌“纯品”,如果购买“杂品”,有毒菇夹杂其中的几率就会提高。

     提醒三:餐馆点菜要小心

     微生物研究所接触的其中一个案例,是在餐馆吃饭时发生的。当时有客人在某餐馆二楼点“野生牛肝菌片”,没想到也引起食物中毒。

     研究人员称,野生牛肝菌种类多且非常复杂,是否有毒很难从肉眼上辨认,因此在餐馆点该菜也存在一定风险。

     提醒四:自家花圃菌类别吃

     一些市民的自家花圃中,也长出了小蘑菇。邓旺秋提醒,这样的菌类不能吃,几年前,广州就出现过市民在自家花圃中采摘白色蘑菇食用,继而引发中毒的事件。

     特别提醒:一旦误食毒菇,要立即采取催吐处理,并及时到正规医院救治。在救治此类案例上,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经验较为丰富。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罗桦琳 通讯员李诚斌

     编辑:广州日报全媒体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广州日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