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大会:建全球卫生应急机制,推动世卫改革
2015/5/19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第68届世界卫生大会18日在日内瓦万国宫揭幕,来自世界卫生组织194个成员的3000余名代表参加此次会议。根据世卫组织秘书处提供的会议议程,本届大会将持续至26日,讨论包括埃博拉疫情评估与回顾、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卫生健康目标、气候与健康、筹备联合国非传染性疾病高级别会议、癌症防控等25项技术议题,涉及批准世卫组织2016年及2017年工作预算、世卫改革等28项行政管理议题,预计通过抗生素耐药性全球行动计划、空气污染防控等17项决议或决定。
按照今年1月世卫执委会埃博拉特别会议通过的增强世卫组织应对疫情暴发与公共卫生危机能力的决议,本届大会还将讨论评估在国际卫生条例下增强世卫紧急应对能力、规划全球卫生应急队伍与成立应急基金的提案。
提升全球卫生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发言中表示,当前是一个过渡和变革的时代。自然灾害、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等给全球带来了巨大危机,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不可预期的影响,以开放、合作为基石,提升全球及各国的卫生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回顾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全球健康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再次引发关注。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国家对于世卫组织应对此次公共卫生危机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有所质疑。因此,推动世卫组织改革、完善全球卫生治理,成为此次大会的热点议题。此外,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结束,如何面临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卫生和健康如何定位,世卫组织如何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等问题也引发关注。
陈冯富珍指出,贫穷和营养缺乏仍然威胁人群健康,与生活习惯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已经超越传染病,造成了世界主要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社交媒体对于健康相关内容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造成了很多错误引导。此外,抗菌药物耐药、SARS、H7N9等新型病原体的出现,也威胁人类健康。所有的变化和挑战都需要卫生方面的发展,需要各国卫生能力的提升。
陈冯富珍表示,埃博拉疫情推动了全球卫生体系的改革。世卫组织正在建立新的管理和运作机制,包括建立一个1亿美元的应急基金,配置灵活的捐款机制,以确保有充足基金应对突发事件;建立全球卫生应急团队;设定新的业务程序,简化行政手续,加速支持决策;明确规划、绩效矩阵图。希望这些新机制在今年年底前即可实现。
去年暴发的西非埃博拉疫情对西非及全世界医疗卫生系统带来严峻挑战,因此本届大会的一般性辩论主题定为“建设有应变能力的卫生系统”。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理总干事穆勒在大会开幕致辞中表示,面对全球化背景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支持各国尤其是弱势国家建立强有力的、有适应能力的卫生系统,是联合国非常重要的议程。
中国:用四大支柱支撑卫生应急核心
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主任表示,应对近年来频发的各国乃至全球卫生应急事件,核心是要以不变应万变。其中的“不变”是指过硬的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包括四大支柱,即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体系、高效的指挥协调机制、准确快捷的信息报告系统以及专业高效的应急处置队伍。
李斌主任说,近年来,中国政府全面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达到了《国际卫生条例(2005)》公共卫生应急核心能力的建设标准。持续提升卫生应急的法制化、机制化、规范化水平。建立起卫生部门牵头、20多个部门参与的卫生应急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实现了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联动和科学、高效决策。此外,中国还建成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平均报告时间缩短为4个小时,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周边部分国家建立了信息通报机制。在全国分区域设置平战结合的4类36支国家级和近2万支、20多万人的地方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加强日常培训和演练。两年来,已组织开展120多起较大级别以上的紧急医学救援,诊疗伤员2.6万多人。
建设有应变能力的卫生系统还依赖于卫生事业的整体改革发展和全球密切合作。李斌提出,当前中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着力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和卫生监管体系,完善了覆盖社区的基层保健网络。2007年消除了淋巴丝虫病,2014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指标均提前达到千年发展目标,2014年达到世卫组织根治致盲性沙眼的要求。建设有应变能力的卫生系统为这些健康指标的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李斌主任在发言中强调,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对于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任何一国都不能独善其身,而是需要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应对,积极履行自身的国际责任。
来源:健康报,新华网
主编微信:healthedit,欢迎志同道合的公卫人与有意合作的伙伴添加交流!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