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划助力中国慢性病防控工作
2015/5/2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慢性病危害国民健康已引起国家层面关注,除了专门出台慢性病防治规划外,国家深化医改的多项政策、方针,也持续地助力中国慢病防治工作。
2015年是慢病防治工作“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同时也是新规划制定之年。日前,中国慢病管理网从第六届中国慢病管理大会组委会获悉,慢病防治新规划正在酝酿中,将以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管理为突破口,围绕探索建立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模式而展开。

特别指出,在2015年5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卫计委针对近期出台的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1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5年重点工作等政策措施做了解读。国家医改办主任、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孙志刚称,按照深化医改规划,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已经纳入今年医改工作重点,目前正逐步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将以高血压、糖尿病作为改革探索的突破口,让百姓、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充分感受到在社区看病的便利。”
此前,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积极做好慢性病防控工作,遏制慢性病快速上升势头,国家于2012年出台《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

慢性病构成死亡主因
2015年两会期间,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就主题话题与网友们进行互动时表示,目前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很多人甚至是年轻人也得了很多慢性病,像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已经出现“井喷”现象。
2015年4月10日,国家卫计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年)报告》显示,近10年来我国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力度虽然逐步加大,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截至目前已有2.6亿人患有慢性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已成为主要死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的86.6%,此前为85%,而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

加大投入应对慢性病
疾病预防控制是一项保障公众健康、改善民生的重要公益事业,2003年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投入,其中中央通过国债项目投入29.2亿元,地方投入约75.8亿元,完成了2448个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家卫计委等部委的联合支持下,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得到了较快速的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4787个,其中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16个、专科疾病防治所(站、中心)1271个,全国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人员24.5万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逐步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构建慢性病防治网络
针对疾病谱的变化,国家了加快建设慢性病防治体系步伐,设立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协同指导全国慢性病防治工作。截至目前,全国50%的省份已建有肿瘤、心脑血管病、口腔疾病等慢性病防治办公室,并逐步形成上下联动、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慢性病防治工作格局,着力构筑出覆盖居民死因、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肿瘤随访登记、居民营养状况等领域的综合监测网络。
国家卫计委疾控局慢病处有关负责人称,我国积极探索慢性病防治新机制、新举措,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防治新的工作机制,并开展了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截至2014年,已建成265个国家级示范区,542个省级示范区,“根据慢性病防治‘十二五’工作规划,广泛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全国77.4%的县区,并积极推进重点癌症早诊早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筛查、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和重点人群营养干预等工作。”

打造慢病全程防治模式
2015年1月15日,在京召开的2015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会议,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强调,鉴于慢性疾病负担持续上升的压力,要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推动疾控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优化重大疾病防治策略,持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要全力推进疾病防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同一会议上,主管全国疾控工作的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国强也指出疾控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称现实中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还没有很好落实,相关政策保障、资金投入等与实际需求还不相适应,“今年要突出重点、上下联动,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统筹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各项工作。”
在2015年疾控工作十一项重点内容中,其中在慢病管理方面,提出了要求以高血压、糖尿病防治为突破口,探索建立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模式。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将重点慢性病管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服务,截至2014年底,全国管理患者人数分别达到8500万和2500万名。
据了解,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工作目前已在部分社区医疗机构展开,对一定数额的慢病患者采取疾病全程动态监测,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心肌梗死、肿瘤等慢病的动态综合监测及患者全程系统管理、高危人群监测及防治干预等,实行专科医生定期到社区医疗点做医疗指导和日常社区医生对疾病监测相结合的模式,要求专科医生每月对患者做病情评估、并提出下一步干预措施,力求做到每一次的评估是对前期干预措施的总结,同时又是下一次评估的开始。
第六届中国慢病管理大会组委会有关负责人称,从目前反馈的情况来看,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对慢性病患者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都有积极作用,至于慢病新规划制定进展等相关内容,届时将在于6月9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幕的大会上有所披露,“预计将以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管理为突破口,围绕探索建立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模式而展开,总目标将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25年全球慢性病控制目标挂钩。”
另据了解,国家卫计委年初发布的《关于开展分级诊疗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2015系实施分级诊疗的重点突破年,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为这项工作的切入口,2015年重点做好高血压、糖尿病和结核病的分级诊疗,2016年重点做好常见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分级诊疗。

来源:慢病管理网
主编微信:healthedit,欢迎志同道合的公卫人与有意合作的伙伴添加交流!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