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赞!中非力推公共卫生合作!
2015/12/7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中非合作论坛峰会4日至5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临论坛并访问津巴布韦和南非。这是在非洲土地上举行的一次重要对外合作峰会,它显示了中非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中国与非洲》专刊上发表题为《深化中非卫生合作,造福中非人民健康》的署名文章,回顾中非卫生合作丰硕成果,希望卫生合作成为中非合作的新引擎、新动力、新亮点。

     在“中非携手迈向没有艾滋病的未来”中非艾滋病防控倡导活动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女士和众多非洲国家第一夫人共同推动抗击艾滋病,承诺开展防治艾滋病宣传,致力于实现“三零愿景”——零新发感染、零歧视和零死亡。彭丽媛在活动中表示,防治艾滋病,要关爱艾滋病人,使更多病人得到治疗;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广泛深入开展健康宣传和教育;要从教育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就有防范意识;要依靠经济发展,提高公共卫生健康水平。中国一贯积极支持非洲国家抗艾工作,支持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在非洲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支持非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及妇幼健康项目。

    

     中国一直支持着非洲

     1963年中国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截至目前,中国先后向亚、非、拉、欧和大洋洲的6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过援外医疗队,累计派出医疗队员约2.4万人次,诊治患者近2.7亿人次。目前,中国向51个国家、地区派有援外医疗队,其中有42个国家在非洲,1178名医疗队员分布在115个医疗点上。全国有27个省(区、市)承担着派遣援外医疗队的任务。迄今已有1000余名医疗队员获得受援国首脑颁发的勋章等多种荣誉,有50余名医疗队员因疾病、公伤、战乱、意外事故等在受援国牺牲。

     十大合作计划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时强调,为推进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中方愿在未来3年同非方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中非工业化合作计划、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计划、中非金融合作计划、中非绿色发展合作计划、中非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合作计划、中非减贫惠民合作计划、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中非人文合作计划、中非和平与安全合作计划。

     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

     中方将参与非洲疾控中心等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

     支持中非各20所医院开展示范合作,加强专业科室建设,继续派遣医疗队员、开展“光明行”、妇幼保健在内的医疗援助,为非洲提供一批复方青蒿素抗疟药品;

     鼓励支持中国企业赴非洲开展药品本地化生产,提高药品在非洲可及性。

     《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

     中国政府4日在约翰内斯堡发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中国致力于发展对非友好合作关系的坚定决心和良好意愿,全面阐述新形势下中国对非洲政策新理念、新主张、新举措,以指导今后一段时期中非各领域交流与合作。在“加强中非发展合作”部分提到“支持非洲加强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及具体措施。

     支持非洲加强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

     总结中非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疟疾的经验,深化扩大中非公共卫生合作。

     加强公共卫生政策沟通,支持非洲加强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积极参与非洲疾病控制中心筹建,协助非洲国家提高实验室技术能力和开展卫生人力资源培训,重点帮助防控影响非洲人民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虫媒传染病以及疟疾、霍乱、埃博拉出血热、艾滋病、结核病等可预防的传染性疾病和新发疾病。

     发挥自身优势,优先支持非洲各国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传染病监测哨点建设、妇幼医疗能力建设和现有医疗机构专业科室建设。继续支持非洲国家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开展中非对口医院的合作,加强专科医学、传统医药等交流与合作,着力提高当地医护水平。

     继续推动白内障手术“光明行”等短期义诊活动。加强医疗机构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之间的对口交流与合作。

     支持同世界卫生组织、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合作,鼓励中国医药制造企业在非投资,降低非洲医药产品成本,提高非洲医药产品可及性。

     抗击埃博拉:中国力量在非洲

     2014年,西非地区暴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中国同国际社会一道,齐心协力,向疫区国家提供帮助,与西非人民共渡难关。截至目前,中国累计向疫区及周边共13个国家提供了四轮总价值超过1.2亿美元的援助、派遣了1200多名医护人员;同时注重帮助疫区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为塞拉利昂运送移动生物安全实验室并援建固定生物安全实验室,提高病毒检测能力;向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等11国派遣30多批公共卫生、临床医疗和实验室检测专家组,深入边远地区培训医护及公共卫生人员约1.3万人次。

     弘扬援非抗疫精神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2014年,西非地区暴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中国同国际社会一道,齐心协力,向疫区国家提供帮助,与西非人民共渡难关。截至目前,中国累计向疫区及周边共13个国家提供了四轮总价值超过1.2亿美元的援助、派遣了1200多名医护人员;同时注重帮助疫区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为塞拉利昂运送移动生物安全实验室并援建固定生物安全实验室,提高病毒检测能力;向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等11国派遣30多批公共卫生、临床医疗和实验室检测专家组,深入边远地区培训医护及公共卫生人员约1.3万人次。

     弘扬援非抗疫精神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在国际抗埃行动中,我国创造了若干个“第一”:第一次由国家元首致电慰问并宣布援非重大举措,第一次租用包机运输紧急物资,第一次向海外成建制派出军事卫生力量并建造诊疗中心,第一次输出生物安全P3实验室并自主运营等,在我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大背景下,中国医疗卫生队伍首次走到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成为全球抗击埃博拉行动中一支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

     在300多个日夜里,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军地22个部门组成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各司其职,通力协作。严防疫情输入,加强防护设备物资的生产储备和质量监管,高标准做好疫情监测、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病例转运和救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疫情应对准备。开展应急演练近30次,组织大规模专项培训数十次,覆盖近11万名疾病预防控制和中西医临床专业人员。迅速落实援非抗疫措施,短时间内整建制向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几内亚疫区3国及周边7国派出多批次累计1200名军地医疗和公共卫生人员,向西非国家提供了价值达7.5亿元的援助,彰显了国威军威,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胸怀、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在300多个日夜里,前方后方协同攻关,勇于创新,既发挥人的能动精神,又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产生了若干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科研人员快速响应、集中攻关,自主研制成功埃博拉出血热诊断试剂,在抗病毒药品、治疗性抗体和疫苗研发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军地协同研发出了全球首个2014基因突变型埃博拉疫苗,在塞拉利昂进入二期临床试验阶段,开创了我疫苗研发境外临床试验的先河。

     抗击埃博拉疫情的斗争是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次大救援,也是对我国卫生应急能力的一次大检验。在这场斗争中,我们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从中收获了宝贵的启示。2003年取得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以来,我国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应急能力显著提升。在这次抗击埃博拉的斗争中,我国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全球最大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系统发挥了信息枢纽作用,专业高效的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发挥了防控关键作用,我国的卫生应急体系经受了全面、严格的实战检验,在全球表现抢眼,拿了高分。我们要在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进一步总结埃博拉疫情防控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一要大力弘扬援非抗疫行动中凝结的崇高精神。二要大力加强卫生应急机制与能力建设。三要大力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四要大力开展卫生领域国际合作。

     今年10月召开的第二届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中非双方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卫生合作发展方向,成为中非友好合作的新的里程碑。中方将继续秉承真、实、亲、诚的对非合作理念,推出更多契合中非发展需求的互利合作新举措,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更好地造福双方人民。

     未来,中方愿继续与非方携手努力,让共同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中非人民。为此,中方将从以下方面继续付出不懈努力。

     第一,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中非卫生水平。非洲2063年发展规划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提出了实现卫生服务普遍可及的目标。未来中非卫生合作应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核心,并呼吁国际社会兑现发展援助承诺,携手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特别峰会上宣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在卫生领域将支持发展中国家建立100所医院和诊所。中国将秉承“非洲需要、非洲同意、非洲参与”的原则,支持非洲国家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卫生服务系统,支持非盟和非洲国家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增强非洲国家监测、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为及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可靠保障。

     中国将与非洲国家在疟疾、血吸虫病的防治以及妇幼健康、生殖健康等重点领域开展合作项目,推动解决困扰这些国家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第二,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药品可及性为目的,加强医院、企业机构之间的合作。未来3年,中国将继续向非洲国家派遣1500名援外医疗队员,与40个非洲国家合作开展包括白内障免费手术光明行在内的各类短期义诊活动,并开展专科师资培训、学术技术交流。支持20所高水平的中国医疗机构与非洲医院开展对口技术合作,提升非洲国家临床专科治疗水平,加大双方在适宜医疗技术方面的合作交流,为非洲国家培养专科医护人员。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医学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需要相互借鉴发展经验,让发展成果为各国人民共享。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教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教授在对中国传统医药的研究中,先驱性地发现、提纯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挽救了数以百万患者的生命。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是疟疾治疗的首选方案。屠呦呦教授的获奖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必将进一步推动中非卫生领域合作。

     因此,中国将与非洲国家更加密切协作,建立医药卫生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伙伴关系。未来3年,中国将支持大型医药卫生企业与非洲国家开展合资合作,转移相关技术,向民众提供可及、可靠、可负担的医药产品、疫苗及医疗设备。同时需要非洲国家在医药卫生产品的标准和认证方面与中方密切合作,提供贸易便利化,设立医药产业园,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中非企业间的合资合作,确保适宜的医药卫生技术和产品能够更快更多进入非洲,为非洲人民造福。

     第三,以建立中非卫生合作国际伙伴关系为纽带,形成协同、合作、开放的中非卫生合作新格局。中国将与非洲国家从战略高度,以更加开放的态度,进一步完善交流机制,让卫生领域成为合作新亮点。努力将中非卫生部长论坛打造成为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推动卫生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有效机制。中方愿意与非盟、非洲次区域组织、非洲各国开展更为全面、长期的卫生合作协议,建立沟通机制,推动务实合作。

     中国政府鼓励中国企业、院校、社团和个人共同参与、支持非洲的卫生发展。支持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等国际组织,以及有关国家、基金会和企业的全球卫生倡议,发挥各自所长和优势,加强合作与协同行动,共同支持非洲卫生发展,实现卫生领域的全球可持续发展。

     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和非洲的共同参与,保障全球卫生安全需要各方团结合作。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保障和提高健康水平是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目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相信卫生合作必将成为中非合作的新引擎、新动力、新亮点。

     来源:健康中国,健康报,疫苗圈,新华社

     主编微信:healthedit,欢迎志同道合的公卫人与有意合作的伙伴添加交流!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