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献血日 | 你献血了吗?“自体血回输”知多少?
2016/6/1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日“血液连接你我”第13个世界献血日

     血液是不可再生资源,不能人工合成,不可替代,不能长期保存。血液可以以全血形式使用,也可将其按成分处理而使用,即从血液中分离出来的红细胞、血小板、血浆以及其他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物质”。一单位的血液可使数个病人受益。 全球每年的献血总量约为1.08亿次,其中近一半来自总人口占世界人口不足20%的高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的平均献血比例比低收入国家高9倍。但是血液和血液制品在许多国家供不应求,采供血机构面临的挑战是,既要提供充足的血液,又要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只有通过自愿无偿献血者定期献血,才能确保血液的足够供应。

    

     每年,在冲突和自然灾害等紧急事件、输血和分娩过程中,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输送帮助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血液和血液制品使生命垂危的病人得以存活更长的时间,并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也能支持复杂的医疗和手术程序。

    

     当前我国无偿献血总量基本可以满足临床需求,但是季节性、区域性血液供应紧张的情况依然存在。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要完善血站服务体系,加强血液安全管理,推进临床合理用血。

     我国推广自体血回输 提高输血安全 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强化临床合理用血工作,首先是要加强临床用血管理。认真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加强临床用血培训、评价、监督、管理和考核,健全管理制度,推广合理用血先进理念、经验。二是推行微创手术。鼓励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水平,积极开展创伤小、出血少、成熟可靠的微创手术,减少术中出血和用血需求。三是推广自体血回输技术。医疗机构要开展自体血回输工作,减少异体输血和输血不良反应,节约血液资源,提高输血安全。

    

     数据显示,出院人均用血量、手术台均用血量不断降低,自体血回输比例不断升高。“十二五”期间,出院人均用血量降低20%,手术台均用血量降低34%,自体血回输比例增长30%。其中,2015年与2014年相比,出院人均用血量、手术台均用血量分别降低6.4%和8.1%,自体血回输比例增长5%。

     什么是“自体血回输”? 所谓自体血液回输,简单的说就是危急时刻用自己的血液救治自己。目前,自体血回输有三种方法:预存式自体输血、稀释性自身输血、回收式自体血液回输。临床常用的就是回收式自体血液回输,用血细胞回收机,利用负压吸引装置将患者手术创腔内将中流失的血液收集到无菌瓶内、通过过滤、分离、清洗、净化等,再输入患者体内。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节约血源的好方法。

     自体血液回输始于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应用广泛。很多国家临床救治已全面推行自体输血手术。近年来自体输血技术在国内手术中应用也逐渐增多,并被普遍关注和接受。例如创伤、战伤中的大出血抢救;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骨科手术;妇产科大出血手术;器官(心、肝、肾)移植手术等,越来越多地使用自体血液回输。

     相比之下,异体输血会抑制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加手术后伤口感染的危险性,同时也不利于患者伤口的愈合。特别是对于已经到来的二孩时代,头胎剖宫、疤痕子宫的产妇大量增加,其中30%有术中大出血的风险。对于大出血的危重产妇,自体血液回输将成为重要的救治方式。

    

    

    

    

     生命无价。通过献血,我们能够拯救生命,这是每一个英雄都会去做的事。今天是世界献血者日。如果你还没有献过血,就从今天开始吧!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

     主编微信:healthedit,欢迎志同道合的公卫人与有意合作的伙伴添加交流!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