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围歼打造猎杀慢性病的超级杀手
2016/6/22 医学论坛网

    

     来源:医学论坛网

     2016年是“十三五”医改规划开端之年,推动慢性病防治已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中之重。在2016年6月16日的第七届“中国慢病管理大会”上,来自各方的代表对“围歼打造猎杀慢性病的超级杀手”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这个“杀手”到底是谁?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或手段有效狙击慢病?各位代表在主持人犀利的提问下各执一词。

    

     主持人:刘谦 医药/移动医疗作家

     嘉宾:

     孔灵芝: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

     程龙: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彭明强: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

     闫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

     范晶:春雨医生首席医疗官

     孙义民:博奥颐和执行副总裁兼科学总监

     张遇升:杏树林创始人

     刘谦:@孔灵芝:我们的主题是猎杀慢性病的超级杀手,慢病对中国来说真得那么急吗?最急的事是哪儿?

     孔灵芝:中国的慢性病呈现井喷趋势,提高对慢病的重视程度,是当务之急,首先需要提高整体对慢病的认识。第二是全社会共同努力,应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的环境,在政府主导下,由全社会共同参与。

     刘谦:@彭明强:慢病防治现阶段给我们的感觉是政府着急,不知道医院对慢病的防控是否着急?

     彭明强:慢病确实在逐步威胁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相比20年之前,现在有很多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的人,必须将他调整好再手术。我想,分级诊疗的首诊在基层,慢病也应重点在基层。现在我们重点做的有医联体,把所谓的慢病、小病,在社区解决好。我们还通过互联网技术,通过线上预约方式,让患者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刘谦:我想请问两位院长,在慢病管理中医院扮演什么角色?怎么看这些问题?

     闫勇:像肿瘤或者糖尿病人,需要一个慢性管理的不同阶段,这涉及到一个医疗管理体系的建立问题。我国现在的全科医疗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很好的体系,大医院专科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全科医生应该做的事,这是我们很快紧迫要解决的事。

     互联网、移动技术,还有云计算,难点在于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医疗及其针对慢病管理的体系。所以我认为大医院的医生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疾病的关键阶段。第二个是把专科知识转化为疾病各个阶段需要管理的一些医生,包括全科医生、健康管理者、护理人员,乃至于营养师等等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

     刘谦:@程龙:从您的角度看,我们国家慢病防控现状有什么样的挑战和问题?

     程龙:看问题的时候,我总是把国家的医疗体系当成一个人看,在哪种情况下,适合真正健康的体系是什么样的?慢病管理有一个知行合一的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医疗体系是不是适合慢病体系的管理。目前来说,可能还有差距。

     第一,现在医疗在大部分的情况下,还是一个碎片化。慢病疾病的发展是间接性的,对于慢病间接性的过程中是需要有连续性来支撑的。

     刘谦:@范晶: 我也想请企业的代表说一说,作为互联网的企业,能够给现在的互联网慢病防控做些什么事呢?

     范晶:我觉得互联网在慢病防控中心的作用,以及取得的效果值得反思。互联网有两个词大家非常关注,一个叫高频,一个叫刚需。所谓高频是每个慢病的患者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变化,以及未来出现的并发症。刚需所有人都知道,慢病真正的危害在于未来,带来疾病的损害和健康的影响。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更有效的管理,更有效的控制进展?通过什么方式能证明用互联网的方式更加有效?在卫生经济学的评价方面更有价值,这个才是我们需要更进一步探索的。

     刘谦:@范晶:作为企业来说,投入到慢病防控,驱动的原因是什么?你们的动机是什么?

     范晶:坦白的说,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改善患者减少未来的花费,一定能减少整个国家医保在慢病方面的投入。我们是希望未来有这样一部分价值。

     刘谦:@程龙:既然各个医院都有这个需求建平台,有没有可能卫计委出现国家采购,或者研发中心开发一个质量比较肯定的﹑标准比较统一的互联网平台,能够帮助全国,或者说大多数地方进行管控,免得世纪坛又用张三,中日医院用李四的,最终又形成了数据孤岛?

     程龙:建立这样的平台需要一个过程,国家一定要在这方面有相应的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也需要政府、医疗界、互联网公司共同在这方面形成相应的共识,上升到国家的标准。上帝关了一扇门,也开了一扇窗,这个窗就是技术。目前我们看,移动医疗是一个无教养的孩子,因为我们缺乏规范,缺乏指南,缺乏标准。我们要共同努力,合手打造这样的标准、规范和指南。

     刘谦:@张遇升@孙义民:我们在创业的时候,经常受硅谷的影响,我想请从美国回来的张遇升还有孙总都谈一谈怎么看待国家的规范,国家的大方向,以及创业本身的自发,全方位的状态。

     张遇升:对于创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真真正正能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帮他解决问题,而且能够养活自己。路有好多条,最好是在卫计委支持的前提下活下来的,这样活的比较久一点。

     说到慢病,最重要是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大家在讲,互联网慢病控制做很多很多的事,我唱个反调,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为什么?三个原因:第一,我认为慢病管理是一个反人性的东西。我们没有哪一个人特别希望被人管理,因为管理的获益是未来,而管理的痛苦是现在的。第二,大型医院是处理急性疾病和重大疾病,不是来做慢病管理这个事的。 第三,我们现在的支付体系并没有为医生或者护士去做。互联网如果只是想直接的解决这个问题,从这三点来看我觉得我认为是比较困难的。我觉得移动医疗的创业者应该换一个思路,比如微信运动,让大家用像游戏一样的方式,改变我们的生活状态,这个会起更大的作用。

     刘谦:@孔灵芝:您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孔灵芝:慢病管理有点反人性这个是对的,我不同意:互联网不是解决慢病管理的最好方式。我觉得可能互联网会成为慢病患者,或者是服务于慢病服务的提供方的最大载体。

     慢病的防病策略从一般人群﹑患病人群到高危人群都要管。微信的运动,是互相激励的形式,如果也在饮食,血糖控制、血脂控制等方面都来比赛和竞争,不是硬压制人性,而是调动起他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一种激情的慢病管理。所以我觉得互联网技术会是一个很好的管理方式。

     刘谦:@孙义民:您的公司做健康管理,有很多养生的服务。您怎么看慢病管理需要的一些工具、方法?

     孙义民:我们要把慢病管理切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没有患病之前的人群,有健康人群,有高危人群,还有患病之后的人群。但是我们主要是做什么呢?通过健康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重大慢病实现有效的防控,所以是预防为主。

     健康管理有个三多模式,怎么个三多?第一,我们要多位。除了传染病之外,重大慢病是多元素的。第二是多因素。我们做健康评估的时候,单靠一个图也不充分,我们要把年龄、性别、家族史等都考虑进去,只有多因素的评估才能更加全面。第三,我们做的创新驱动的,叫多组学(音)。我们每个人都要建立多组学的变化,监控数据。所以我认为在预防、预测,乃至预警这个角度来讲,要把三多真正落地。

     刘谦:@程龙:慢病管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获益性看不到,让患者掏钱现在非常困难。国家不可能全包下来,让保险公司掏钱,保险表示做健康险亏本,也不想准备掏钱,那您觉得该谁掏钱?

     程龙:慢病管理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我们经常提到以患者为中心的各个之间的责权利的分布,包括医院、政府、医生、患者,研究者、药厂、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谁作为主导,可参考分级诊疗维度模型,尽管模型我们还在不断的验证。

     首先我们要推行:政、技、人、地、保。“政”,就是我们所说的政府,要在这方面进行主导,包括政府的政策的支持,政府在在目前实施过程中政策的试点研究。“技”有一大堆,我们的技术工作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医疗,包括物联网等等这些技术支撑。第三就是“人”,不同分工,不叫分级,叫分工。“地”就是专家,一定要把可复制的知识复制下去。第二个层级就是我们所说的全科医生、基层卫生的医生,这个过程中要带团队,形成不同的分工。我们说分级诊疗中要去做服务包,现在很多保险公司不愿意保,是因为我们的服务包没有做出来。我们生成健康档案,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应个体化健康管理,需要全科管理起来。在这种不同的服务包的情况下,定一个维度,就叫做保险。“保”字也有好几个方面,我们可能有国家的基本的医保、社保,也商业保险,商业保险一直在盯着目前巨大的模式。但是由于我们目前慢病管理缺乏专业化,没有这样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还可以再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整个目标能够在标准化和专业化的情况下达到智慧化,形成协同,这个模式的形成,价值就非常大。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一个担心,对互联网+慢病管理是一个重大的投资。如果我们在这方面没有保护好,风险管控没有把握好,很好的机会就会让社会大众对它失去信心,使金融对它失去信心,是我们这一代最大的损失。

     刘谦:再回到主题,我想请各位嘉宾思考一下,用一两句话说,慢病的超级杀手,不是温柔的杀手,应该是什么?是不是互联网,能不能成为一个超级杀手,还是只是杀手的一把小刀而已?

     程龙: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其实我是持不同态度的,对于慢病来说,在很多情况下,以和为贵,延缓发生机率,你很难夺到超级杀手,如果杀手一直没有杀掉的话,这是很大的问题,作为好的装备来说,我们面对对方的超级杀手,我们可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应对,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

     彭明强:我认为互联网给慢病患者带来便捷,互联网本身也不是医疗,但是确实能给我们满病管控带来健康。

     闫勇:我认为“杀手”这个概念容易误导老百姓,我们依靠的是通力合作,一个好的管理体系形成是解决慢病的,互联网是这个体系的重要的支撑。

     孔灵芝:同意以上各位的意见,互联网不是药品,不能代替医生,只是医生在指导患者,如果我们觉得有了互联网就可以把全部整合在自己手中,这可能成为一种灾难。

     刘谦:非常感谢七位嘉宾真诚开放透明的分享,让我们充分的认识到了慢病管控防治是一个非常艰巨漫长的过程。也提醒我们,需要群策群力,各个角度一起围剿,并不存在什么超级杀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捅一刀,谢谢大家!

    

    医学论坛网cmt59085300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医学论坛网微信号,回复以下关键字,即可接收最新文章及科研进展

     心血管 | 肿瘤 | 糖尿病

     内分泌 | 神经 | 感染

     妇产科 | 儿科

     全科医学 | 医学人文

     ......

     回复您想要的内容,我们将快速推送给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论坛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