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亦苦,剖亦难
2015/3/9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导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显示,我国的剖宫产率居高不下,且呈逐年增高趋势。适宜的的剖宫产在挽救母婴生命方面起着巨大的保护作用,而过度的剖宫产也会威胁母婴健康,造成近期或远期并发症。所以,是剖宫产还是顺娩,应该根据个体差异选择!

     作者:付虹 来源: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宫产率发生的原因很多,如大众健康宣教不够,造成产妇对分娩镇痛的恐惧,强烈要求剖宫产;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高龄产妇的大量增加等等,但是其中由于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不健全,医护人员为避免风险,不得不放松剖宫产指征这一条,相信干过多年产科的医生都会对此深有感触。

     2015年2月的一个白班,产房一位待产的孕妇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幕令人胆战心惊。产妇32岁,二胎,一胎孩子7岁,本次孕39周,骨盆正常,临产后送入产房,宫口开大3cm时胎心下降到50-60次/分,持续3分钟,立即嘱患者左侧卧位,给予吸氧,并行人工破水,羊水清亮,胎心恢复正常。

     可是该产妇从一入待产室就很紧张,每次我给她听胎心或者做内诊的时候她都会眨着一双惊恐的眼睛望着我,小心翼翼地问我:“医生,我能生吗?如果不能生就给我剖了吧?”

     我和产房的助产士不停地安慰她:“您都生过一个孩子了,骨盆各径线也正常,这个孩子估的体重也不大,坚持坚持就生了。”

     可是孕妇还是一遍遍的询问,我们只有一遍遍耐心地解答,并告诉她自然分娩的好处。门外的家属也不时的问产妇的情况,并告诉我们他的媳妇胆小,如果实在生不下来就手术算了。

     等到她宫口近开全上了产床,我们都舒了一口气。谁知道这才是惊心动魄的开始。

     产妇宫缩的时候,她会不由自主地扭动身体、大呼小叫,而胎儿的胎心在她紧张折腾的同时也下降了,最低达80次/分。

     面对失去理智的产妇,我只能在她宫缩的间隙,安慰她并帮她摆好体位,台上准备接生的助产士也一遍遍的告诉她躺在床上不要乱动,有宫缩的时候屏住气往下使劲。然而我们的行为似乎都不奏效。

     闻讯赶来的产房护士长也表示无能为力,只好把产妇的丈夫叫了进来,穿着隔离衣的家属站在产妇的旁边一直在安抚她,这样,在我们共同的帮助下,产妇平安生下了宝宝。

     由于胎儿脐绕颈一周,小脸憋得有些发紫,经清理呼吸道、面罩给氧后,小宝宝终于发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声啼哭。

     全体医护人员这才松了一口气,家属连声向我们道谢后走出了产房。

     对于这种经历,现在仍是如此,相信产科的医生经常遇到,虽然极其无奈,仍要不断地鼓励产妇并助其胎儿平安降生,过去生孩子叫做走了趟鬼门关,其实现在亦是如此。变化的分娩过程,对于妇产科的医护都是一场未知的战役,我们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个精神饱满的战士,时刻警惕产程的进展,但不一定都是如上美好的结局。

     试想一下,如果这是一个夜班,尤其是凌晨后的夜班,或者在待产中产妇的胎心异常、产程停滞,为了规避风险,我们会不会放松指征,让产妇和她的家属签字选择手术结束妊娠呢?

     相信大多数医生都会难以抉择。

     众所周知,产程瞬息万变,胎心变化莫测,假如我们鼓励产妇顺产,结果中间出现异常改为剖宫产结束妊娠的,产妇和家属会责怪我们——我们要求剖宫产不给剖,结果受了两次罪,医疗纠纷就会悄悄来临了。假如孩子出生后有新生儿窒息、吸入性肺炎等需要转儿科接受治疗时,遇到不理解的产妇和家属,那就会有更大的纠纷等待着我们。

     也许有人会说:可以无痛分娩啊!

     理想的分娩镇痛对阴道分娩有促进作用。但是椎管内麻醉可能会导致低血压、子宫痉挛等,造成胎儿窘迫性剖宫产率增高。没有麻醉师驻守产房,没有产房各个部门的及时交流,没有医院完善的急救系统,母婴安全就很难保障了。

     母婴安全是所有妇产科同仁的最终目的,因为我们的心情和愿望同产妇是一样的:生亦苦,剖亦艰,医生产妇两为难。孩子恙,产妇怨,医生产妇展愁颜。

     因此,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对孕产妇及家属加强宣教,力争让每个孕产妇认识到自然分娩的益处,同时知道产程是瞬息万变的随时可能出现异常改为剖宫产结束产程;对医护人员加强培训,提高技能;在产程中合理地应用分娩镇痛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生亦苦,剖亦难,医生产妇齐并肩。产妇安,孩子健,医生产妇笑开颜。

     本文由“医学界妇产科频道”独家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标明作者注明出处!(图片来源网络)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

     投稿

     《医学界》为旗下超 150万读者诚邀广大界友分享您的佳作,让更多医生受益!欢迎广大医务工作者踊跃投稿,投稿地址:yxj-fck@yxj.org.cn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