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真的决定做剖宫产了吗?
2015/4/13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作者:余艳红 来源:无痛分娩中国行

     现状......

     剖宫产手术对解决难产、处理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以及降低母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剖宫产率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中呈明显上升的趋势,2010年2月《柳叶刀》上发表的关于剖宫产与妊娠结局关系的文章中提到,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平均剖宫产率为25.7%,亚洲为27.3%,而中国为46.2%,其中,无医疗指征剖宫产率达11.7%之高。

     我国剖宫产率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猛增。客观上的高龄初产、试管婴儿比例上升,珍贵儿首选剖宫产;医学界的双胎、臀位;高假阳性的电子胎心监护仪过度诊断胎儿窘迫;社会上流行选择时辰;怕痛;医患关系紧张以及收费不合理等等不谋而合地助澜了高剖宫产率的发生。

     美国近年的剖宫产率也攀升到了30%。美国医学科学院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母胎医学会和美国妇产科学会,于2012年2月7-8日在首都华盛顿史无前例地召开了三方联席会议。同年11月,在世界最高级妇产科杂志“Obstetrics & Gynecology”上发表了这份影响未来世界的会议纪要,发稿前,后两个学术团体根据大会讨论的文献和这份纪要联合发布了“Safe Prevention of the Primary Cesarean Delivery”专业指南。

     我想静静......

     剖宫产和所有其他医疗介入一样,都需要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才能够体现出它的优越性。比如,难产时,在母婴生命100%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虽然剖宫产有一定的风险,但这个风险相比于母婴生命100%的风险则远远要低,也比非洲缺医少药地区采用的撬开耻骨联合打开产道的并发症来得要少。相反,没有适应症的剖宫产给母婴带来的相对高风险就比阴道产的风险要高得多、有害得多。当剖宫产率在15%(WHO数据)以下时,围产儿病死率明显降低,但剖宫产继续增加并未继续降低围产儿病死率,同时还导致了医源性早产、新生儿损伤、新生儿湿肺和新生儿黄疸的增加以及新生儿免疫功能和应激能力明显降低等副作用。

     与正常阴道产相比,剖宫产对产妇伤害也很大,产后大出血、产后贫血的发生明显增加,手术并发症如膀胱损伤、输尿管损伤屡见不鲜,有3%的新生儿刀割伤且其中的3%是严重的、需要手术修补的。

     产妇远期并发症和生活质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剖宫产后异位妊娠、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肠梗阻、腹部不适的比例明显增高,再次妊娠时子宫破裂、胎盘前置、胎盘早剥以及产后因大出血切除子宫的概率为阴道分娩的20余倍,死亡率高达10倍,致残率不少于5倍。

     从社会整体看,选择剖宫产看似医患皆大欢喜,但却给原本紧张的医患关系埋下了定时炸弹,一旦出现文中罗列的那些并发症,百姓的高期望值和现实产生矛盾时的冲突、纠纷将更加突出。我国新二胎政策的出台使得疤痕子宫的妊娠率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疤痕妊娠、凶险性前置胎盘以及胎盘植入等风险的增加,而且,剖宫产后一旦出现妇科疾病、泌尿和肠道疾病需要再次进行腹腔手术时,先前腹腔手术产生的粘连就增加了再次手术的难度和并发症率,使得医患冲突和纠纷变本加厉地进入恶性循环。剖宫产的高花费、住院时间长还浪费了我国的医疗资源,即使是没有并发症的剖宫产患者,她们的住院天数也会比阴道产增加两到三天,总住院费用增加一倍。过高的剖宫产率毫无疑问地给十分短缺的中国医疗资源和百姓抱怨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雪上加霜。高剖宫产率已经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30%的剖宫产率已经引起了美国医学界的轩然大波。作为人口大国,我们20%的年剖宫产数就超过了他们的总分娩量,我们又该如何应答呢?

     显然,我们的使命更大,任务更艰巨。在此介绍这份纪要,是希望大家结合实际,能够全面了解纪要的新知识、新概念、新理念、新思维,寻找有效避免首次剖宫产率的重点人群和相应对策。我们有和他们一样的产程停滞问题,特别是我国还大多停留在使用1955年、西方已经完全唾弃的Friedman产程图的阶段;我们也有他们已经解决了的椎管内分娩镇痛、子痫前期、珍贵儿或伴内科并发病的高危产妇的阴道分娩问题;我们还缺乏产科麻醉在产房里的保驾护航;我们更没有国人的数据能够验证西方人的研究结论。

     感谢参与翻译、校对的中外同仁们,使我们能够及时地把这份国外资料分享给大家。母婴安全是关系到中国一年两千多万孕产妇、两千多万新生儿健康的大事,也直接影响到反应一个国家健康水平的三大指标: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和平均寿命。我们应该同心协力、献计献策,为降低剖宫产率共同努力。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杂志”,

     百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关注方法:

     按住图中红色指纹3秒钟,

     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服务医生,期待支持!《医学界》为旗下超150万读者诚邀广大界友分享您的佳作,让更多医生受益;如果您的文章被发布在《医学界》平台上,且未能联系到您本人,请速与我们小编联系:yxj-fck@yxj.org.cn。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