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癌的化疗是一门艺术
2015/4/17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绒癌是世界上第一个被攻克的癌症,以化疗为主、手术和放疗为辅,关于绒癌的更多知识,欢迎查看今日头条文章《绒癌—世界上第一个被攻克的癌症!》

     作者:刘睿

     来源: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以化疗为主、手术和放疗为辅

     绒癌的特点是很早就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病情发展很快,而一旦转移,绝大多数病人均在半年内死亡,故本病被公认为最凶险的不治之症之一。宋鸿钊及其同仁30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创造出了大剂量多途径用药的有效疗法,使大部分病人得到根治。

     上世纪50年代宋鸿钊院士和他的团队沿用国际上通用的方法—切除子宫来治疗绒癌,效果极差,仅少数尚无转移的病人有希望存活。这一阶段宋鸿钊院士观察了这种肿瘤的病理特点,并建立了一套诊断方法和诊断标准。他曾试用几种药物治疗这一肿瘤,但毫无效果。1955年宋鸿钊在研究避孕药物时发现有些中、西药物引起流产的原因是它们强烈破坏组成胎盘的滋养叶细胞的生长。但由于毒副作用大,不宜用作避孕药物。但绒癌正是由滋养叶细胞恶变而成的,是否可以用它们来治疗绒癌呢?开始他试用一些中草药,证明它们虽有一定作用但不持久,乃改用当时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毒性很大的化疗药物6-巯基嘌呤(6-MP)。此药可使白血病病人存活期延长,对胎盘组织又有较强的破坏作用。试用的结果令人失望,几个病人还未完成一个疗程就都死亡。但他在争取到的一例尸检中发现病人体内的瘤组织确已出现大片坏死。

     宋鸿钊感到6-MP对绒癌的杀伤力是可以肯定的,但当时通用的"安全的"常规给药方法剂量小,疗程长,而绒癌病程发展迅猛,病人来不及等到药物充分发挥作用,即已死亡。要克服这一矛盾,显然只有加大剂量,缩短疗程。宋鸿钊坚决而谨慎地开始加大剂量的治疗试验。当剂量加大到常用量的一倍时,果然出现了明显的疗效,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例已有肺转移的绒癌病人治愈出院了,以后又经反复试用,找到了最合适的剂量与疗程,又有许多病人治愈出院。

    

     宋鸿钊院士(来源网络)

     随着剂量的加大,疗效得到提高,药物的毒副作用自然也增加,不久就出现了两个死亡病例,另一个也因药物的副作用得了败血症,危在旦夕。各种冷嘲热讽也随之而来。他冷静地分析了死亡的病例,发现只要找到克服药物毒副作用的办法,绒癌是可以治愈的。宋鸿钊不分昼夜细心观察积极治疗合并败血症的病人,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治愈出院。以后又进行了大量实验室工作,取得了控制副作用的经验。这一疗法更趋完善,开始推广,绒癌的治愈率提高到40%,绒癌的治疗出现了突破。宋鸿钊和同仁再努力寻找新的有效药物,终于找到了5-氟尿嘧啶(5-FU)大剂量治疗的方案,使绒癌治疗效果又有进一步的提高。这时,剩下的还有一些治疗效果不够满意已有全身广泛转移的极晚期的病人。"文化大革命"中,这项治病研究工作被诬为"拿病人做实验,残害病人的罪行".许多研究资料散失,实验动物被处死,许多可以救治的病人死亡,宋鸿钊也遭到批判。在农村的"锻炼"中,他的近视眼由几百度增加到两千余度,宋鸿钊从此只能把眼睛贴近纸面阅读。所有这些挫折都没有使他消极退缩,不能公开进病房去看病人,就将病历偷偷地带回家中研究。林彪倒台后,宋鸿钊刚恢复工作,立即重新制订规划,对晚期绒癌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他们注意到晚期病人往往全身有多处转移灶,过去从一个途径给药,由于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匀,获得有效剂量的转移灶可以消灭,其他转移灶的治疗效果就差。只要有一个转移灶没有及时控制,病人仍可能死于绒癌。为了使各处的转移灶都能在同一时期内获得足够剂量的有效药物,他们乃采用了多种药物多种途径给药的方法,并获得了成功。许多极晚期的病人也获得了新生。有个全身已有8个脏器20多处转移的奄奄一息的绒癌病人,也治愈后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从1959年开始到1985年为止,他们共治疗了绒癌病人655例,恶性葡萄胎695例,10余年中,绒癌的治愈率由过去的不到10%提高到80%以上,恶性葡萄胎的治愈率几乎是100%!治愈的病人均经过长期随访,存活最长的已有30 年,最少的也有10年。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绒癌病例系列研究。

     在取得这一重大成就的同时,宋鸿钊在绒癌治疗方法中还取得了另一个重要的突破。过去通用的治疗方法是常规地切除子宫(绒癌的发病地),病人不问年龄,用药3天后遂即切除子宫。许多年轻的病人从此丧失了生育能力。特别是尚未生育就得了绒癌的病人被治愈后为此感到十分痛苦,有过企图自杀或几乎精神失常者。宋鸿钊在研究的早期已经发现,有些用药后切除的子宫中,癌组织已经消失,看起来保留子宫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这样的子宫能否受孕?经过大剂量化疗的病人卵巢功能有无影响?受孕后胎儿能否正常发育?会不会出现畸形?宋鸿钊等严密观察,对上述问题全都给予了令人信服的答复。截至1990年,治愈后的绒癌病人已生育了400多个孩子,定期随访证明这些孩子的生长发育正常,多数已超过5岁,最大的已超过30岁,有的参了军服完役已复员,有的进入了国家运动队,有的成了画家,尚未发现智力低下者。不少病人又有了第三代,最大的也已8岁。对这些孩子的染色体分析,也无异常发现。现在即使不需要生育的病人也不再切除子宫,这既免除了手术的创伤,也使得没有手术条件的基层可以进行绒癌的根治。

     在研究治疗方法的同时,宋鸿钊和他领导的小组还根据积累的大量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发病机制的研究,阐明了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理论问题。如从绒癌肺转移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后消退的规律,确定了肺部转移灶各种类型X射线表现的病理基础及临床意义,特别是发现了一些早期肺转移的X射线表现,提高了诊断水平,又如通过大量脑转移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发现了易被忽视的脑转移的前驱症状,这有助于提前发现并及时治疗,同时采用脑动脉或鞘内注射化学药物,使脑转移的绒癌病人病死率由过去的100%下降到30%上下,而且病人治愈后很少出现后遗症,这方法与国外用放射治疗脑转移的治疗方法相比效果好而副作用小。

     宋鸿钊等提出了绒癌的临床分期方案,国内外20多年的临床应用,证明这一分期方法简单,符合临床分期的各项要求,已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给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采纳为国际统一临床分期。此外,他们还发现了绒癌引起的特殊并发症,如急性肺原性右心衰竭、急性广泛性肺栓塞、盆腔动静脉瘘等。

     过去关于绒癌的发病情况都用医院收治的这类病人数与孕产妇人数的比例来表示,这不能说明这类肿瘤在人群中真实的发病情况,为了弄清这一情况,宋鸿钊等于1978~1981年组织了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对与绒癌有直接关系的葡萄胎进行了发病率的调查,共调查了300多万妇女(约占全国生育年龄妇女的百分之一),获得比较准确的人群发病情况,还找到几个高发地区,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绒癌的发病原因提供了线索。1983年开始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进行了流行学调查,取得大量数据,为今后制定预防措施创造了条件。

     或许在今天之前你不知道癌症还有真正能够治愈的,或许在今天之前你不知道第一个被攻克的癌症是绒癌,或许在今天之前你不知道世界第一个癌症是被中国人攻克的,或许在今天之前你不知道滋养细胞肿瘤的FIGO分期是中国人提出并获得国际认可的,或许在今天之前你不知道有一个中国人他的名字叫宋鸿钊,或许在今天之前你不知道宋鸿钊是中国第一位妇产科男院士,或许……

     或许有一天我们当中会有人像宋鸿钊院士那样会攻克类似卵巢癌、子宫肉瘤这样的妇科不治之症……

     相信界友们看完这篇文章对绒癌和宋鸿钊院士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向大师致敬!如果你觉得还不错的话,就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伙伴们,让他们也对"世界攻克癌症第一人"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有可能你们当中有人会成为"世界攻克癌症第二人"哦!觉得不错就点个zan(最下面的小指头)再走吧,缅怀一下我们这位妇产科领域的大亨吧!

     本文由“医学界妇产科频道”独家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标明作者注明出处!

     参考资料:

     1.中国工程院官网:宋鸿钊院士

     http://www.cae.cn/cae/jsp/jump.jsp?oid=20111231115401796869445

     2.周寰,朱冬三。 敢于开创新路的人--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宋鸿钊教授[J]. 中国医师杂志,1999,01:9-10.

     3.曹泽毅,乔杰。妇产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4.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杂志”,

     百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关注方法:

     按住图中红色指纹3秒钟,

     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服务医生,期待支持!《医学界》为旗下超150万读者诚邀广大界友分享您的佳作,让更多医生受益;如果您的文章被发布在《医学界》平台上,且未能联系到您本人,请速与我们小编联系:yxj-fck@yxj.org.cn。欢迎荐稿!如果您实时关注着妇产科资讯,并且具有专业的眼光,欢迎向小编荐稿。荐稿请加小编微信:dq010110,麻烦老师注明身份,如医院+职称+姓名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