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母乳致敬|国际母乳喂养指南解析及专家建议
2015/5/29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来源:品牌推广

    

     2015年4月11日,WNSC(惠氏营养科学中心)主办的“母乳喂养与婴幼儿营养”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在成都隆重举行。来自产科、儿科及营养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全面深入地研讨了母乳喂养及母婴健康相关指南及研究的进展和发展趋势。会议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蔡威教授、香港大学名誉临床副教授谭一翔教授、上海第一妇幼保健院院长段涛教授及台湾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倪衍玄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来自国内外多位著名母婴临床及营养科学领域的专家担纲讲者,分别从国际母乳喂养指南、母乳喂养与慢病控制、早期蛋白质摄入对远期健康的长期影响和婴儿配方的科学评价四个前沿议题进行了精彩演讲,同时对两岸三地推广母乳喂养的现状及经验分别进行了介绍与分享,并与参会专家热烈讨论,分享临床及政府层面促进母乳喂养的经验,提升对母乳喂养的认识。整场会议既有主题演讲,又有实践经验的真知分享,内容丰富。现撷取精华内容与读者分享。

     一、全方位解析“国际母乳喂养指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朱建幸教授通过对国际母乳喂养指南的深入解读,归纳出5个核心要点:①重视以临床证据为基础;②强调母乳喂养对母婴产生的健康益处,其中对婴儿的近期益处包括降低死亡、感染等风险;远期益处包括降低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风险,同时促进智力发育;对母亲的益处包括降低癌症、糖尿病等风险;③纯母乳喂养6个月后添加辅食,之后应继续母乳喂养≥1岁;④为常见特殊情形下的母乳喂养提供建议;⑤提供支持职业女性坚持母乳喂养的具体措施。国际指南对促进我国母乳喂养的重要启示包括注重循证医学证据、推荐母乳喂养持续1年以上、并制定特殊情形及支持职业女性母乳喂养的具体措施。

     二、呼吁慢病管理从娃娃抓起,从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做起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Colin Binns教授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儿童和成人的肥胖及慢病呈流行状态。研究显示,纯母乳喂养6个月添加辅食后继续延长母乳喂养≥12个月显著降低肥胖风险。母乳喂养每延长1个月,婴儿远期肥胖风险降低4%。延长母乳喂养时间是预防终生肥胖的开始。母乳喂养还可降低婴儿远期罹患白血病、哮喘等其他慢病风险,并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母乳喂养时间越长,保护作用越显著。另外,延长母乳喂养时间亦对母亲产生益处,如哺乳每延长1年,母亲患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9%,乳腺癌风险降低4.3%。因此,母乳喂养对慢病管理至关重要

     三、揭秘早期蛋白质摄入对远期肥胖的程序化效应

     欧洲儿科胃肠,肝病和营养学会主席Berthold V. Koletzko教授强调早期营养对长期健康的程序化效应。生命早期体重的快速增长将导致远期肥胖、糖尿病等疾病风险上升。与传统配方喂养相比,母乳喂养儿较少出现体重快速增长且远期肥胖风险降低15~25%。“早期蛋白质假说”提出,传统配方喂养儿体重增加过多,部分是由于蛋白质的摄入量不同,从而诱导胰岛素源性氨基酸、胰岛素及IGF-1的浓度增加。研究显示,含高蛋白的传统配方或含低蛋白的干预配方喂养的婴儿身高无差异,但从6个月起,高蛋白配方喂养儿的体重及BMI显著高于低蛋白配方喂养儿,且似乎由浓度显著增加的血浆氨基酸、胰岛素及IGF-1所调节。随访至6岁时,低蛋白配方喂养儿的BMI趋于正常,且肥胖风险显著降低。因此,应积极支持母乳喂养,而无法母乳喂养的婴儿应采用含优质蛋白而蛋白质总量较低配方

     四、引导婴儿配方之科学评价

     与会妇幼营养专家指出: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没有之一。母乳喂养是做母亲的责任和义务,没有他选。配方喂养是无法母乳喂养时的无奈选择。经医学确认无法母乳喂养的婴儿,可选择配方喂养。相关专业医务人员应该学会科学评价婴儿配方。母乳是婴儿配方生产和评价的金标准。总结100年的实践,配方的科学评价应包括两部分。一,以母乳营养素种类和含量作为参数设计、生产配方,即成分模拟。经近百年的努力,成分模拟取得了卓越进展,国内外权威机构均制定了婴儿配方食品标准。但完全模拟母乳成分是不可能的,且配方与母乳喂养结果存在诸多差异,促使未来配方开始更多考量结果。二,喂养效果的观察和评价应包括三部分。①测定配方喂养儿血液、尿液、粪便中营养素或代谢产物的水平,并与母乳喂养儿样本比较,通过观察配方喂养儿的生理和生化反应评价配方。②喂养结果从传统的生长发育、生物化学拓展到功能学,如免疫学、神经心理发育学等方面。③循证证据,如观察性研究、相关Meta和系统综述,以母乳喂养为对照来确认配方喂养的效果。根据ESPGHAN国际专家组的建议,科学的婴儿配方需兼顾成分与结果。

     五、两岸三地推广母乳喂养的经验分享

     来自香港的谭一翔教授、台湾的穆淑琪主任及上海的段涛教授就两岸三地“推广母乳喂养现状及经验”进行了分享。目前,两岸三地的母乳喂养率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在港台,制约母乳喂养的因素包括缺乏医院及医学专业人士的支持、母亲哺喂方法不正确等,而政府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实施爱婴倡议、改善社区支持、推广”育婴假“等,同时成立母乳哺育教育学会等,并联合电视、报纸媒体等进行多元宣传。而大陆虽建立了相关法律制度,也开展了系列主题宣传活动,但都存在很大不足,更缺乏母乳喂养指南及对特殊情况下的母乳喂养指导等。因此,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协调整合跨学科资源、建立母乳喂养咨询师制度及优化临床实践势在必行。

     本届研讨会中,国外指南提出的一些具体举措,如特殊情况下的母乳喂养指导对我国母乳喂养指南的制定和实践具有重要启示。同时,专家呼吁延长母乳喂养时间至少至1岁、强调婴儿采用配方喂养时宜选用含优质蛋白而蛋白总量低的配方、提示科学的婴儿配方需成分与结果均接近母乳,并倡导我国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整合跨学科资源、优化临床实践。

     最后,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向业内及社会各界发出了“生产和推销母乳代用品的企业也应积极支持母乳喂养,实行行业自律,严格禁止对婴儿(指0-12个月)母乳代用品在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任何形式的推销和宣传,体现社会责任,树立保护母婴健康的良好社会形象。“等10条倡议。

    

    


     让我们向母乳致敬!惠氏与医务工作者同行!

     长按二维码,发送您的感人致敬!

    

    

     本文系机构投稿,并获得授权发布,内容不代表医学界观点。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