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PT在产前筛查微缺失/微重复病变中的价值
2015/7/8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来源:艾兰博曼
(《医学界》转载本文已获得授权)
从1997年科学发现NIPT(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的游离DNA)至今,已有近20年时间,直到2007年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成熟,使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最初的几年,该技术的目标人群是高风险的孕妇,最近两年,我们发现,在低风险的孕妇中,该技术也有理想表现。从2012年开始,针对这项新技术的国际指南陆续发布。从2014年开始,我国在卫生行政审批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已经有了临床应用的试点单位和筛查诊断的技术规范。在这些基础之上,NIPT的检测量逐年飞升。
NIPT的定位是针对三条常见的常染色体非整倍体的产前筛查技术。实际上目前的检测策略(全基因组测序、目标区的测序)都是可以发现其他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因此,NIPT也能检测微缺失/微重复。
染色体的微缺失/微重复都属于染色体的拷贝数变异,造成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5Mb),患儿残疾严重,但可长期存活,且大多有生育能力。微缺失是先天性畸形及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原因未知的发育迟缓/智力残疾、自闭症、多发先天性畸形,12%存在有临床意义的CNV。>1%的妊娠存在具有临床意义的微缺失/微重复,发生风险与母亲高龄无关。绝大多数微缺失综合征在宫内发育期间基本无异常表现(宫内发育迟缓、羊水过多/过少、特征性的脏器畸形是部分微缺失综合征的唯一表现);缺乏有力的产前筛查指标或方法是目前最困难的挑战。
常见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

常见微缺失综合征的合并发病率达1/1600,高于18三体综合征的发病率。DECIPHER数据库已收录70种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病例达52000多例。
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的变异相对非整倍体来说比较小,目前的常规核型分析的分辨率最高约5Mb,很难满足要求。现有产前筛查方法如B超,并不针对此类疾病,有时可以发现形态学异常,而大多数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孕早期产前筛查无法发现。现在有一些比较准确的分子诊断方法(MLPA、BoBs、FISH),但是这些方法只能针对目标疾病进行靶向检测。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有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aCGH、SNP array)。高通量测序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因为NIPT针对常见的常染色体非整倍体的筛查已经逐渐用于临床,相对于介入性诊断,广大孕妇更愿意接受这种无创的检测。在此基础之上,如果NIPT可以比较准确的检测染色体的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就可以与现有的产前筛查形成有效的补充,鉴定相关的高风险孕妇,这将是NIPT技术新的临床应用价值。
NIPT用于微缺失/微重复病变的应用价值与应用基础:
1. 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的临床重要性,目前缺乏有力的产前筛查指标或方法。
NIPT准确筛查,有助于发现高风险孕妇,并及时介入性产前诊断。
2. 技术上具备可行性、可拓展性。
NIPT检测微缺失/微重复具备方法学可行性;
数据模拟及小样本测试初步显示可以达到较高的检测效力;
高通量测序技术进步、成本降低。
3. NIPT筛查常染色体非整倍体成功应用于临床。
积累了一定经验;
受检者群体对NIPT有较好的认知基础与接受度。
4. 部分机构(未来或更多)开始提供扩展的NIPT服务(至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
其积累的数据可提供科学循证依据;
实践经验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应用规范。
不足与挑战:
1. 尚缺乏临床应用评估研究,特别是前瞻性应用评估;
2. NIPT检测结果的临床解读,避免不当妊娠终止;
3. 临床服务流程;
4. 缺乏专家共识(目标疾病、适用人群),常规临床还需要应用规范或指南。
本文整理自《第五届中国胎儿医学大会》,报告人:华大基因王威博士。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