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界妇产科频道“神秘失踪”之医学科普路上的坎坷
2015/8/17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点击上方蓝色“医学界妇产科频道”加关注哦↑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这两天怎么了?为什么会没有内容的更新?不少界友在后台这样回复小编。其实,是因为8月14日的头条文章被人恶意举报,不过,令人高兴的是,现在我们的公众号又回到了界友身边,非常感谢微信公众平台给我们申诉的机会。

     同时,也非常感谢一位医生的来稿,说出了医生们在向大众普及科普知识时遇到的“尴尬”问题。

     作者:张文军

     来源: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医学界》转载本人已获得授权)

     近日,一篇医学界妇产科频道发布的关于阴道异物的科普类文章,刚刚发布几小时即被审核者删除,理由是涉及低俗色情内容。无疑,由于医学与大众认知的差别,专业医学科普的道路如同走钢丝,让作者不得不变得谨小慎微,也让这条道路平添了许多阻碍和泥泞。

     被删除的文章为一位热心医生的投稿,文章里,图文并茂的介绍了各种阴道异物的影像资料及表现,分析了发病人群特点及临床表现,提出了医生和大众应该注意的问题,对医源性的异物也一并给予正视,不失为一篇好文。尤其,文中对发病率高的儿童群体,给出了建议和注意事项,其实对大众来说是一种警醒,值得一读。

     其无奈夭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文中涉及到了成人性活动时的一些特殊癖好或行为,让非医人士觉得难堪无法接受。医生的专业视角呈现,暴露了某些人的隐私,特别是在国人对性还有些晦涩难言的当下,似乎让这篇专业的文章无奈的被扣上了低俗色情的帽子。

     文章的评论里,大众和医生的看法截然不同。一位非医人士说,看标题就够触目惊心了。而医生几乎都一致认为,隔行如隔山,拿这个当事的肯定不是学医的。医生群体的认同和大众认知的偏颇,成了此类文章的分水岭。可惜的是,更需要普及的恰恰正是那些认为“低俗”的大众群体。

     初中的生理卫生课,应该算是国家正式层面对涉及性教育的一个知识普及了,但从教的教师们有时面对学生的疑问都无法正面的答复。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便会从各种渠道获取那些知识,但往往获知的是那些不良的资讯。新闻里屡见不鲜的那些青少年问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可叹的是,尽管青春期性教育对21世纪青年发展的重要意义已逐步为世人所接受,但国内公众层面的科学普及总是讳莫如深 ,遮遮掩掩,换来的是悄悄的自我普及和正当教育的缺失。

     国际上早已研究证实,开展性健康教育可以达到推迟性行为年龄,减少青少年性病和意外妊娠的目的。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开展了青春期性教育或预防性病、艾滋病的项目,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观念,身心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比如欧洲瑞典、荷兰的早期学校性教育,源于澳大利亚并流行于美英等国的“同伴教育”以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倡导的“ABC性教育活动”等。不可否认,中国也是参与国家之一,但实际效果差强人意。

     面对洪水,解决的关键是疏导,而不是修建更高的堤坝。我想,审核机制的改变,是网络传播科学的一种必经道路。不论是否删除,事实是不能改变的,而科学普及正确的知识,给予大众一种警醒,防患于未然,比起那些一遇敏感问题就避而不谈且不许别人谈的要聪明的多。被删的文章旨在分析该病的现状,引起起警示。我想,如果家长们看过这篇文章,对自己的孩子一定会加以注意,如果成人看过这篇文章,对自己的行为能有所警示,都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诚然,专业文字和图片的表达,以及大众心理的承受和接受力,就是科普作者手中的平衡杆。医学由于其特殊性,涉及人之生死,也不可避免涉及许多大众的隐私和敏感问题。如何把握尺度,也成了作者值得思量的问题。但若不可避免要写,那么也请大众能对科学报以尊重的态度,毕竟这些都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无从逃避。

     最后,作为一个医生,对于那些被删的医学学术文章,套用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创伤医学部主任柯文哲教授在《生死的智慧》演讲中的一句话:“最困难的不是面对各种挫折打击,而是面对各种挫折打击,却不失去对科学普及的热情。”

     科普之路,特别是涉及敏感话题的科普,任重而道远。以此共勉!

     想和超过20万的同行分享您的行医故事、临床经验、经典病例及专业知识吗?还等什么,速来投稿吧!投稿邮箱yxj-fck@yxj.org.cn,文章发表即有稿酬哦!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