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了,中国的山寨时尚品牌还在持续涌现
2016/5/24 Fashion采访手记

周末的时候,朋友愤愤地聊起了一个借着跨境电商的风潮,到这里来骗取各种意大利品牌资源的公司的故事。我也跟着义愤填膺起来:为什么中国商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成熟度了,还有这么多横着走的投机分子;一边又想到:也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在强发展,有那么多的新机会被创造出来,就会有投机的机会出现。
一个月前,一位喜欢Under Armour的好盆友,扔过来一个链接,我一看,妈呀,这个叫Uncle Martian(马丁叔叔??)的品牌,logo根本就跟UA没有区别,绝对在以假乱真。

所以,觉得有必要来谈一谈模仿、山寨和剽窃。(严肃脸? )我认为,模仿(然后创新)、山寨、和剽窃不是一回事儿。
1. 先说模仿。说实话,学一点先进经验,无论是大到商业模式的模仿,小到营销创意的借鉴,对一个成长型的公司(或者说国家)是必然。日本早年学习造车,也是从美国那里学习、模仿,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
国内诞生于广州的快时尚品牌Urban Revivo就是一个模仿、借鉴ZARA模式的典型。诞生在深圳的生活方式品牌emoi,也是从借鉴MUJI的产品类型和设计起家的,后来有了很多自己的产品创新。



2. 再说山寨。山寨是模仿的「过分版」,就是很多时候把东西跟人家造得一模一样,不仅只是借鉴或者学习。这方面的产品,大家最熟悉的是手机和电脑,常常,乍看起来是三星或者苹果的手机,细看之下是一个别的品牌,
国内的「吾衣坊」就很直接地在山寨优衣库,从店铺的装潢、衣服的陈列方式、橱窗设计、海报风格,都非常「优衣库」。

还有吾衣坊的兄弟品牌「吾行居」,则是对MUJI无印良品的copy。虽然卖的商品在设计、品质方面,和MUJI相比还是相差甚远,但看得出,从店内陈列、氛围,到商品品类安排和分布,都是在照搬MUJI。

3. 剽窃(或者严重一点说偷盗吧)。山寨和剽窃,相同之处就是「拿来主义」,但是,如果山寨只是copy产品的话,剽窃更不能让人容人之处是,不但产品相同,甚至连名字/logo都「长得差不多」。我觉得这种行为最不能容忍的点在于:
1)直接借人家的名气,搭顺风车,「食嗟来之食」,一来盗取了著名品牌的劳动成果;二来,对很多辛辛苦苦创建自己新品牌的人来说,分明是一种不公平竞争。
2)对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来说,看着一个长得那么像的logo,不小心就会受骗上当,精神、物质双损失。
在时尚界,这么容易出现山寨、剽窃的状况,因为作为服装制造大国的中国已经在服装、鞋类等领域发展出了成熟、完善的产业链,很多「山寨品牌」从贴牌生产开始做起,也从服务的客户那里习得了好多有用的经验,再造一个自己的品牌就顺理成章。但!是!直接剽窃(盗取)名字/logo,就是最糟糕的行为。
这类状况怎么遏制?我们怎么鼓励真正的创新?我能想到的办法大概有以下三项:
1. 建立成熟的法制。要天生向着欲望的人性自己良心发现,永远不如用法律和制裁来得有效。
2. 买东西的人要尽可能多地建立自己的「品牌文化资本」,也就是说,不管是买东西之前,还是平常的生活中,都尽可能多观察、多学习,争取有「品牌知识」傍身,甚至只是简单地学会认出真logo。
3. 最后这点我觉得是最难的,但恰恰却是最需要的。作为创业家、企业家,要有「畏惧之心」,先不说社会责任感或者商业道德,人之为人,或者做一家企业,总要有所忌惮,有所为有所不为。剽窃这种行为,在我们小时候就知道「不可为」,到了商业社会,怎么就变成一种成功案例了呢?
下面是那些传说中的剽窃案例,欢迎大家在留言处补充~~
Under Martian

阿迪王

乔丹体育

New Barlun(纽巴伦)

名创优品

(店的logo虽说有copy优衣库的嫌疑,但长得相似度不算高,所以谈不上是剽窃,问题严重的是商品,往下看)



(商品的外包装乍看之下跟copy的对象几乎一模一样,这个真的有欺骗买家的大嫌疑了)
添加微信号fashion_note关注我们,看时尚圈里圈外。特别申明:本文属“Fashion采访手记”主创原创,转载请务必向“Fashion采访手记”征询转载事宜,非授权不得转载。联系我们请于后台留言,或者写邮件到fashionnote1@sohu.com
你还能在以下这些地方找到“Fashion采访手记”:
新浪意见领袖专栏
搜狐网/客户端
网易客户端
腾讯网/客户端
今日头条
界面新闻
知乎专栏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Fashion采访手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