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板是Céline的前任设计师,来讲讲在欧洲做设计的事儿
2016/6/3 Fashion采访手记

Qing是我在米兰的好盆友,他从意大利最著名的时装学院马兰欧尼毕业之后,辗转做了很多工作,其中包括在一家工厂辛苦地、一针一线地缝制手工芭蕾舞裙,为的就是锻炼自己真正「做衣服」的能力。而且,他是那届设计班毕业的中国人中,目前唯一留在意大利从事服装设计的人。(要是你们想看Qing本人的故事,在米兰的设计历程,文末有个投票可以表达兴趣~)
如今他去了一家时装Studio担任设计助理,创始人都是大牛,女老板以前是Céline的设计师,一待就是10年。男老板以前是Gianfranco Ferre的设计师(Gianfranco Ferre在意大利可是不亚于杰尼亚的男装品牌),也在那里待了17年。最近我邀请他跟大家分享一下他在这个Studio的工作经历,哈哈,其中有好多对中国公司跟「土豪」的「吐槽」。往下看!

(这就是Gianfranco Ferre的男装设计)
我们Studio的两位设计师以前在公司做设计师的时候,都跟过整套流程:从创意、到设计,然后到样衣、成衣、fashionshow,全部都负责。特别是我们女头儿,她还有在别的国家工作的经验,她在Céline的巴黎总部工作过,负责羊毛衫的设计,但是也做过主设;她跟Michael Kors同事过,1997年MK刚去Céline的时候,她已经在了,MK是2003年走的,她待到2007年,待了10年。

我们的女头儿是佛罗伦萨人,她1980年代进入服装行业,就是做偏羊毛质地的时装,当然其他也涉猎。她事业起步的时候,GianfrancoFerre的创始人,我们一般叫老Ferre,在美国有个项目,女头儿就去美国待了一年,回到意大利继续在Ferre工作,也是在那里认识了我们男头儿,男头儿在Ferre待了17年,一开始就是做老Ferre的助理,一直到老Ferre去世,他离开了。
女头儿离开Céline回到米兰以后,自己做了个牌子,现在只在网上卖,后来就跟男头儿一起,做了这个工作室。我们现在的客户有Dior童装部(有关做Dior设计的内容,会放到Qing的设计师经历,你可以投票表示想不想看~),还有John Galliano。女头儿曾经跟我说过,你如果要自己做独立品牌,要有非常强的意志力,因为是非常非常累的事情。

我们是个纯做设计的工作室,接的客户也都比较「规矩」,现在有些欧洲的工作室也会什么都接,给钱就好。而中国人就是有钱啊,但有些中国人来我们工作室,很奇怪,我们男头儿在门口迎接,用英文和意大利语说「你好啊」,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在打招呼,但对方完全没反应。我是中国人我能理解,外国人就会觉得很奇怪。
还有中国人的想法就是,我找到你国外的设计师,你就是给我做一套设计,然后到时候把样衣给我。这是什么鬼?!他觉得设计师就是一整套流程都要做:出创意,打版,出样衣,做非常漂亮的成衣,然后,我给你钱……而在欧洲,设计师跟版师、工艺师有很大区别,他们各自花了几十年在这个行业磨练。

我们设计师隔三差五要去看展览,看书、看戏剧,获取灵感做设计。设计师是做起头的工作,他们脑子里会有最近20-30年的时尚知识,他看到一个Look,就知道,噢这个是意大利什么时候的、哪个设计师的衣服,怎么来的,什么时段流行过。
我们会跟中国人讲,你需要工艺协助,我们可以跟你去工厂,去看用什么面料,但不是我帮你把所有一切都做好。
还有一点,中国公司不会告诉我们,你设计的问题在哪儿。他们说的是,「嗯这个太传统,或者,嗯太新潮了」,而且这个东西到市场上什么反响,他们给我们的反馈也不够。比如说,我们给Dior做童装设计,他们会告诉我们,我们设计的哪些款好卖,哪些不太好卖。

在欧洲,时尚是有一套生意逻辑,我一套衣服设计出来,到底卖的好不好,责任到底在谁身上:是设计师的责任?陈列的责任?还是店铺销售的责任?相对比较明确的,谁的责任。
但中国公司只会告诉我们,整个季度的销售上升了多少,下降了多少,诶,你们只用了我们设计的20-30%,销售下降了跟我们有很大关系么?!
这也是我们和中国公司合作中的另一个问题,我们设计出来的东西,到上架的衣服,改动很大,通常只保留了我们设计的20-30%,他们会拿我们的东西到他们的设计部再造,然后拿他们设计部改完的再到我们这里改。

其实我能理解这些中国公司,他们很挣扎。一方面,行业压力很大,去年开始景气又不好,他们都想求新求改变,开新店面,走新的线路什么的,他们的老板,全世界各地跑,好的设计也在看。
但是另一方面,回归到中国现在的市场,还是要让自己的设计师去跑中国的展会,要看中国的主流市场去年卖了什么东西,要妥协,一定要妥协,没有人敢真正尊重设计师,弄一个全新的设计,敢这么弄的只有独立设计师;另外就是消费者其实也不懂得什么是好的设计,服装行业的老总都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设计,消费者怎么会知道。

现在很多中国「土豪」也到我们工作室来,他们没有什么别的明确目标,就是要好卖。他们看到我们那些mood board,concept啊之类的,都会说,“好漂亮!好漂亮!好fashion……但是这是个什么东西呢……”mood board就是一种设计方向和形式上的参考,中国人一般不理解为什么要做mood这个东西。
mood这个东西,以我个人的理解,是个附加值,但是这个附加值至关重要:为什么Dolce&Gabbana(杜嘉班纳)一件皮衣是3000欧,其他品牌的皮衣,也许品质、工艺差不多,为什么卖1000欧?就是因为D&G的附加值。


(传说中的mood board)
比方说D&G拍个广告,我请了什么模特、找了什么样的摄影师,那个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广告拍出来,分期的一帧一帧画面,它的图形是什么,这些东西你要懂!你要懂了,才会觉得,哦D&G这个是个好的设计,是个好的商品,是个高级的商品,我愿意多花2000欧的钱去买这个。
在欧洲,就是有这个共识,只是现在欧洲没有市场,没有钱让他们去搞高级的设计,这么做的人在减少,而中国有钱,但中国人又不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个。

让双方理解彼此很难,就像意大利的设计师会觉得,跟中国人合作比较困难,但是,现在谁也离不开谁,欧洲人离不开中国人,同样我们中国人离不开欧洲人。
这也是他们用中国助理的原因,可以通过我跟中国人做更方便的沟通。很潜移默化地,欧洲的设计界给了中国人机会,你要放在上世纪70年代,除非我是专业非常棒,语言非常棒,不然我根本没机会。
作者介绍:

添加微信号fashion_note关注我们,看时尚圈里圈外。特别申明:本文属“Fashion采访手记”主创原创,转载请务必向“Fashion采访手记”征询转载事宜,非授权不得转载。联系我们请于后台留言,或者写邮件到fashionnote1@sohu.com
你还能在以下这些地方找到“Fashion采访手记”:
新浪意见领袖专栏
搜狐网/客户端
网易客户端
腾讯网/客户端
今日头条
界面新闻
知乎专栏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Fashion采访手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