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过后,这10种王牌水果一定要吃,滋阴润燥,还养肺!
2016/10/2 博医汇


一场秋雨一场凉○秋分秋季气候干燥,外邪为燥邪: 秋分之前有暑热余气,多见于温燥; 秋分之后,阵阵秋风侵袭,寒凉渐重,多出现凉燥; 不少人开始出现肺燥症状,比如鼻干、咽干、皮肤干等,另外也容易出现秋季腹泻问题。 秋分过后,正式入秋,养生话题题上日程,那么秋分之后应该如何正确养生呢?
秋季养生要点:
凉气伤身,燥邪伤肺,秋季要注意防燥防寒建议多吃一些滋阴润燥、养阴生津的食物。
1、梨——“润肺之王”
秋季干燥,口鼻干燥、皮肤瘙痒容易使人浑身不畅,而梨具有润燥降火功效,在秋燥之时,吃梨为上佳之选。可将梨榨成梨汁,或加入冰糖、川贝、陈皮、枸杞等煮炖饮,能够有效缓解口鼻干燥、喉炎干涩等症状,此法比较适体质火旺者。
2、甘蔗——“补血之王” 甘蔗具有清热润燥,生津止渴,解毒透疹之功效,秋分多吃点甘蔗可以清热止咳。另外,甘蔗浆汁甜美、营养丰富,内含的多糖类有抑制癌细胞和肉瘤的作用。
3、鲜枣——“维C之王” 一年当中吃枣的最佳季节是秋季。鲜枣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能够帮助延缓衰老,抑制黑色素产生、淡化斑点,美白养颜。经常食用,可使面色红润,宁心安神,对防治高血压、骨质疏松有奇效,是老年人秋季的补养佳品。
4、葡萄——“抗氧化之王” 葡萄酸甜可口,开胃消食,内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果糖、氨基酸、维生素C、钙、铁等多种营养物质,能够对抗肌肤老化、维持肌肤弹性,修复紫外线伤害。食用注意:吃葡萄后不宜立即喝水,否则容易引发腹泻。
5、柠檬——“美白之王” 秋季饮食宜多酸,柠檬味酸,适合秋季食用。可用柠檬泡水喝,帮助生津止渴、化痰止咳。柠檬为感光食物,白天食用会导致肌肤变黑,建议晚上饮用。食用注意:胃溃疡、胃酸分泌过多,患有龋齿者和糖尿病患者慎食。
6、香蕉——“水果之王” 秋天气候干燥,燥伤津液,肠道干涩,容易引发便秘。香蕉内含的溶性纤维,可清热润肠,促进肠胃蠕动,缓解便秘,特别适合燥热人士、痔疮出血者、燥热胎动不安者。食用注意:脾虚泄泻者不宜。
7、山楂——“降压降脂之王” 秋季是山楂上市时节,是时令果蔬,曾被称为降低血压和胆固醇的“小能手”。功效为消食健胃、行气活血、止痢降压。另外,生山楂还有消除体内脂肪、减少脂肪吸收的功效,减肥的人可以多吃。
8、柚子——“秋果之宗” 柚子也是秋季的时令果蔬,具有健胃、润肺、补血、清肠、利便等功效,可促进伤口愈合,对败血症等有良好的辅助疗效。另外,柚子对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中风等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而鲜柚肉更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9、柑橘——“维生素B1之王” 柑橘含有丰富的柠檬酸、维生素以及钙、磷、镁、钠等人体必需的元素。具有生津止咳的作用,主要用于胃肠燥热之症;有和胃利尿的功效,用于腹部不适、小便不利等症;有润肺化痰的作用,适于肺热咳嗽之症。
10、荸荠——“果蔬全能王” 荸荠又叫马蹄,有“地下雪梨”的美誉。功效为清肺利咽、化湿祛痰等,对预防秋燥咳嗽、咽喉不适、口干欲饮等症有一定疗效。做法有生吃、煮、炒、烧、煨。食用注意:荸荠不易消化,脾胃虚寒、消化功能较差者及儿童、老人不宜多吃。
秋季养生原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除了滋阴润燥之外,也要注重脾胃调养。推荐膳食粥:“茯苓芡实莲子粥”茯苓:补脾祛湿止泻。芡实:防病延年。莲子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固涩止带,养心安神。
秋季进补三原则: 无病不需补、勿过量滥用、分清虚实(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否则会适得其反。其他禁忌:
过度服用鱼肝油可能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还会引起发胖。
【今日推荐医生】
蒋远征
加拿大高级中医师师从福建省著名中医妇科名家孙朗川长期任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赵棻教授助手临床经验丰富曾应邀在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国行医讲学“蒋氏改良腹针术”创始人
专业特长:擅长治疗不孕不育、帕金森综合症、中风后遗症、肾炎、抑郁症、各种脾胃病顽疾及恶性肿瘤等症。自创腹针术具有美容祛斑、抗衰老及增高等明显保健功效。坐诊时间:周一、三、六上午;周二、四、五、日晚上
关注更多养生咨询,关注博医汇
汇聚了国家级名老中医杨春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陈扬荣、福建省名中医谢德聪、叶锦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黄河清、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委员林东红,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华碧春、加拿大高级中医师蒋远征、新加坡中医药研究院学术主任曹光裕等。
本馆开设夜诊,周一至周末晚上时间段为18:00至21:30,并有168个车位可供免费停车。
医院地址:福州市鼓楼区华林路116号屏东城
公交路线:K1、9、18、20、23、53、75、76、322到屏东站下车
扫我↓↓↓,了解更多养生咨询!




Q&A每日福利!80元辩证培元灸,10个免费名额50元专家挂号券,5个免费名额我要报名,点击“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博医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