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位不太出名的前辈名家-王其和
2016/10/6 太极健身汇

     点击“太极健身汇”关注我

     做最好的中国太极文化推广平台

     内容说明本文为转载,本平台仅仅标出作者,不负责内容真实性的核实。

     缅怀前辈

     二零一二年八月是王其和先生逝世八十周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王其和先生,生于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年),卒于民国二十一年七月(1932年8月),字春山,河北省任县环水村(旧称塔台、塔圪台)人 。其于清末民初所创拳式,后人称之为”王其和式太极拳”。<<永年太极拳志>>予以认定:”王其和式太极拳则是源于杨式和武式的共同传授,而化二为一。”本系传人尊称王其和先生为祖师。

     先生出生之地古称壬地(壬在五行中为水的代称),位于古大陆泽西南部。元朝诗人李京<<大陆澄波诗>>道出了水乡泽国的迷人景色:”汪洋千倾势何雄,九水同归一泽中。波静天光分上下,浪翻地影失西东。鱼龙吞吐争春雨,鸟雀警飞向晚风。明月蒹葭杨柳岸,渔舟人唱藕花丛。” 司马迁在<<史记>>中五记大陆泽,可见其在古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大陆泽的中心岛环水村,位居大陆泽腹心一高圪塔上,唐之前就有此村,因四面环水,村民多以船运、捕鱼、打雁、种藕、制扇、编笸箩、簸箕为生。这里人杰地灵、钟灵育秀,崇文尚武。清季武考中曾出了一位武举、一位武拔贡、一位副贡;文考中出了父子举人、一位拔贡。父子大诗人刘永锡、刘书旗写过多首吟诵大陆泽的华诗丽章。

     就在这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孕育了环水村一代代勤劳、勇敢、质朴的人们。这里自古以来民风骠悍,习武成风。在这历史环境熏陶下,先生自幼即随着乡邻们使枪弄棒,习练少林洪拳。尤其是有一手绳鞭好功夫,相传他在屋里发出绳鞭,穿过窗棂可将房顶上的人拿住;他有一重一百八十斤的铸铁大刀玩得得心应手;抓住石锁舞得上下翻飞,由此也就有了之后的在滏阳河上码头举办的石锁擂台赛上,过关斩将,拔得头筹。少长适逢清末武举景廷宾(1867—–1904)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任县、巨鹿、顺德府一带教武学,幼年的王先生即拜师于景廷宾门下学习梅花拳。由此就有了庚子事变时,即当地人称”红毛造反”,义和团有一支队伍欲到太行山打游击借道环水村,因带兵人声称:”此村是我师弟王其和的村子,谁也不许乱动。”而秋毫无犯,村人都知道这是沾了王先生的光,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步入青年的王先生走出家门到二十里以外的大北张村投师刘瀛洲门下。刘师乃北方著名镖师,他曾在北京的会友镖局供过职,纵横南北数省,名震华夏。后因年高歇马回乡隐居,设场收徒传艺。许多有志于武术的青少年如李宝玉、王其和、崔立志、姜廷选、董文科等相继拜师于门下。王先生在这里一学就是七、八个年头。他那魁梧伟岸的体魄、谦躬好学的态度、宽厚待人的性格,使刘师特别喜爱,至今刘师的后人对这位当年刘师的弟子王其和及其子王景芳仍有着十分良好的印象。于是刘师倾全部精力将自己一身本事教给了这位得意弟子。

     在王先生随刘师习拳后期,有同村人郭三刚先生已拜郝为真先生为师,学练太极拳。先生自恃外家拳功夫已相当了得,于是与郭较技,不敌。遂感太极拳之奥妙,再加上三皇炮捶师父刘老先生晚年也开始推崇太极拳,而与太极名宿杨兆林(字振远,乡人尊称老振先生)、郝和(字为真,乡人尊称老为先生)成为盟友,奉为刘师的座上宾,并将其弟子介绍给杨、郝两位著名拳师,并在其家先后拜杨、郝为师习练太极拳。王先生就是在刘师家拜杨兆林为师的。在杨师的培育下逐渐进入了杨家太极拳的神圣殿堂,开始了武术生涯中的历史性转折,为之后的学有所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甚为惋惜的是杨师沾染上了鸦片而过早地逝世于尧山县东良村。杨师逝世后在刘师的引荐下 ,王先生背起行囊沿留垒河溯流而上就到了广府城,投奔郝师继续习练太极拳。在广府城学拳期间每年都是正月十五日一过即赴广府,直到腊月二十三才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这样一学又是六个年头。在这六年的岁月中,严寒酷暑,夜以继日习练郝家拳术和内功心法,功夫日渐长进。回到家乡再与郭三刚先生一块习练推手时,郭有意试一下他的功夫,于是一记懒扎衣将王发出五六尺远(亦有人说是丈数远的)王即稳稳站定,将一双礼服尼新鞋撑坏了。郭一看说:”这是你让着我呢,你比我强了。”

     民国初年郝师欲赴京发展,特意遴选了王其和、韩钦贤还有一位李姓师兄弟等随师同往。赴京后不久郝师不幸染上肠疾,被 孙禄堂接家调治后,几位师兄弟才告别师父各寻活路。王先生即为自己想好两个出路:一是凭借广府城发洪水时曾救过杨之家人,来京时还怀揣杨家夫人给留的在京的住址,去投奔杨家学拳;二是前者无果即到门头沟下煤窑去。说来也并未费什么周折,就找到杨的家门,只是向门房说是要学拳时却吃了闭门羹,说是等下批再来吧。有着耿直脾气的王先生不愿乞求于人,便垂头丧气地走了。也是天无绝人之路,正走间,恰逢杨澄甫夫人乘黄包车回来。杨夫人不经意间扫了对面来人一眼,觉的有些面熟,但也不敢贸然相认,于是催促车夫快走。到门口,夫人赶紧问门房:”刚才是否有一顺德府人来过。”当夫人得知正是救命恩人来过后,急命门房将来人追回。先生到杨家以后,受到杨氏一家老小的热情款待,杨氏父子待王先生如亲人,王先生习拳求学的精神深受杨氏父子的赞许。在王将所习郝架演练以后,杨师盛赞拳势功夫深厚:”架子就这样吧,不要改了,今后就整拳吧(指技击)。”之后杨健侯、杨少侯、杨澄甫父子亲自授拳,将杨家三代摸索出的太极技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这期间几位先期到杨家学拳的徒弟对王有些妒嫉,于是由杨师之大弟子某某出面以请喝茶为名,欲探听虚实。某天趁闲暇之际,某某即邀王到雪海楼品茶。这雪海楼上下两层,中间是一天井,二层围天井一周是一间间大小不等的茶室,天井周边是一圈的栏杆。某先生偕同王先生选一较大茶室,令伙计沏一壶好茶,两人就悠闲地品起茶来。席间某先生询问了与杨家结缘的始末,攀谈了在家乡拜师学艺的经过。最后开始切磋拳艺,欲试王功夫到底如何。于是令茶房伙计将桌椅撤至一角,两位就搭上了手,两人你来我往,我进你退,没走几个来回,王已摸出某的劲道,待某一主动进攻之势,王则轻轻一化,借力发人,双手一抖腾空将某发出,从茶室门口飞出,直向天井栏杆砸去。眼看某被栏杆一挡,头朝下,脚朝下即要栽下去的瞬间,王一个箭步蹿出,抓住某先生的脚脖将其拉回。这就是王先生在练拳中经常讲到的”前窜一丈、后退八尺”的功夫。

     日月如梭,八个月一晃就过去了。经过这一段艰苦磨练也寻访过不少的武术名家,并与之切磋、较技。这时的王先生在掌握了武派太极拳精髓的基础上又精熟杨家太极拳技法,并博采众家之长,集多家拳术精华于一身,功夫已臻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之地步。之后由于先生搞水运,加之曾与会友镖局几位镖师切磋拳艺而名声大震,会友镖局给王先生递帖,兼负冀中南一带镖业的安全保护,而往来于京、津及冀中南地区。

     某年,会友镖局压一北洋政府镖银失了镖,王先生出面找回,使北洋政府镖银失而复得。乡人讲为了此事,由在北京的一级政府给王先生挂了一块镌刻有”太极”二字的匾额,还在王家房南边场地里唱了三天大戏。根据匾额下款有一戊或戌字的印象,查找了<<万年历>> 及历史得知,此匾由北洋政府于一九一八年(戊午年)春天赠挂。会友镖局失镖时间当在一九一八年之前的一、二年间。至于镖银是如何找回,因处于特定年代,老人不愿讲、笔者也不愿问。加上二代传人均已故去,到底是通过武力抑或威望而找回,这个谜是再也解不开了。

     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春,顺德府驻军于佑仁部胡景翼师长乃一少林武者,开始只重视少林洪拳,经过与李宝玉先生等的实际较量,才算对太极拳这一内家拳有了新的认识,于是聘李宝玉、王其和两位师兄弟名为”招兵团长”,伙吃一个团长的薪水,不闻军事,只管教胡及部下太极拳。闲暇下来还乘两匹高头大马,脚蹬军用皮靴到浆水、路罗、下稻畦一带教拳,至今这一带及远之山西省昔阳一带仍有演练他俩所教的武派太极拳的。待胡之部队于一九二四年往河南换防时,曾诚邀两人同往而未就。

     此间,下稻畦水磨房掌柜,年龄在三十岁上下,身高六尺有余,膀大腰圆、浑身有着一股使不完的力气,闲暇之际,也来到练功场地凑热闹,看小青年们练拳,一向寂寞的他,总觉得有劲没处使,身上痒痒的,也想上场发泄发泄,和小青年较较劲没啥意思,便来到王先生跟前,一边喊着老哥,一边伸出手来想和王动动手。王说:”我就让你个后腰吧。”说罢水磨房掌柜即用双手用力抱住了王的后腰,王问了一句:”好了吗?”答曰:”好了。”只见王先生一个”骡子抖擞毛(亦称金鸡抖翎)”,将水磨房掌柜抖出丈余跌倒在地。自此他们关系更加密切,掌柜的倾尽地主之力,帮助远道而来的拳师。

     一九二八年杨师澄甫南下再次遴选王先生随行,此时王正在原籍,于是尊师命按约定时间提前赶到内丘火车站,等待师父一干人等来到内丘,便随同前往。也是天有不测风云,王先生突然闹起了肚子,上吐下泄的。等杨师到后一看这等状况就让王先回家调养,等病好了后再去。

     迫于生计,王先生在之后的岁月里,在家操持农活的同时,兼顾驾船水运。但仍然精心调教弟子,传授太极拳的真谛,培养了一批享誉邢襄大地,影响京、津、晋、冀一带的太极拳大师。他们有其子王景芳,弟子刘仁海、张金榜、吴振奎、孙群考、石瑞云、吴礼增、张洪泰、尹九志、尹九湖等数千人。

     王先生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以郝氏所传武派太极拳为基础,融汇杨式太极拳”舒展大方、深厚庄重的”特点,从而创立了一派独具风格特点之新型拳式套路和打法。其拳势特点为:”步伐灵活,转换自如。下盘结构严谨,轻灵沉稳;上身舒展大方,匀缓柔和”。广泛传播于任县、巨鹿、隆尧、邢台等县及晋之昔阳,并因经常往来于京、津,及滏阳河上、下游地区,故上述地区也有传播。随着第三、四代传人外出传入北京、天津、太原、南京、山东、浙江、新疆、福建等地。尽管它的影响面相对较小,习拳人数也较少,但它毕竟是一个具有自己风格特点的小流派。其独具之风格特点简述如下:

     一、单进掌(拳):此拳式打法不同于杨、武式太极拳,将单掌自耳边推出,而是改

     为掌(拳)自腰间转腕螺旋挫推,以中指引领如昆虫之触须试探进掌,待定势时舒指坐腕,即可完成进掌动作。此种打法一是缩短了进掌距离,为抢占先机创造了条件。二是更加突出了腰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经典拳论所讲的”腰为一身之主宰”、”命意源头在腰隙” 、”气若车轮,腰如车轴”。三是符合力学原理,即力臂越短,产生的力越大,使一身整劲发挥到最大值。王先生没有什么文化,也不懂得力学原理,但凭借着他对太极拳论的理解和悟性:凭借着他在实战中摸索出的经验,大胆地将此进掌(拳)轨迹予以改进,这种创新之举,实在是难能可贵。

     二、白鹅亮翅:此式打法与杨、武及其他流派太极拳也迥然不同,具体打法是在过

     渡式海底捞月后,进右脚,转腰堋(此字库无正确之字,左应为一提手旁、右为一”朋”字)右掌。此种打法更加体现了王式太极拳是一”用架”的说法。

     三、小探马:此式借鉴”高探马”式,用法上有别于高探马。具体打法为一掌沾扶对

     方腕部下压,另一掌挫按对方肘部形成扭矩力,待我顺他背时伺机攻之。有传人讲这是祖师的一大创举。

     四、抹眉掌:此式各派太极拳均无,为王其和先生为适应实战的需要,自形意拳引

     进,其子王景芳擅用此式,由此而传颂了不少用此式击败对手的佳话。

     五、海底针:此式原谱载为”按式”,其早期弟子仍传为按式,王将此改为海底针且

     右掌自左胸上穿,然后上折、下沉、右掌下插,左掌后进勾手。这也是结合实战而变动。

     六、王其和先生忠实地继承了杨兆林师脚下功夫,严格遵循进脚脚掌擦地而行,撤

     脚不抬脚跟,避免了”一高三僵”,即脚掌(脚尖)或脚跟抬高而造成踝、膝、胯僵硬。

     七、顺,是王其和式太极拳始终遵循的一大法则,王式太极拳有”学拳先学德,练

     拳先练顺”之祖训。顺则为身顺、气顺、拳势顺。强调”怎样走路、咋打拳”。打拳时两脚如走路一样,始终朝着四正四隅方位,不允许里扣、外撇而形成分力。

     八、八字要诀:德、顺、轻、松、柔、圆、缓、匀。

     王其和先生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太极拳界著名拳师,颇有成就的技击大师。他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越了任县周边、邢襄大地之一隅,随着他北上京、津,南到邯郸码头,西至晋之昔阳。更因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一书在上海的出版,王其和先生列于澄甫师四十三位传人表之中,且排位第十八,从而更加扩大了他的知名度。笔者二零零五年五月赴西安参加<杨式太极拳西安邀请赛,”杨式太极拳名家座谈会”>,在大会会场贵宾席落坐时,遇一广西老者,笔者做了自我介绍说:”我祖父王其和死得早,没什么名气”时,老者马上接茬很惊讶地说:”呃!王其和,厉害!” 河北、广西两地相距数千里,老者却能知道王先生厉害,恐怕也与师兄弟们的推崇不无关系吧。可见他在太极拳界已有相当之影响力。

     他那谦躬好学、与人为善、尊师重道的品格;他那求学若渴、锐意进取、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精神;他那拳艺精湛、制人而不伤人、妙手空空的拳技境界仍在感染、激励、鞭策着一代代传人。我们今天纪念他,就是要忠实、完整地继承他为我们遗留下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就应该珍惜她、爱护她,有责任守住她的”脉”和”根”,以保持她的原汁、原味、原生态,使之不走样、不变味,以保她的纯真、无瑕,守住这块净土,乃吾辈之历史责任。

     传统陈氏和杨氏太极拳养生班现在开始接受报名,新班开课,从头学起。

     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通过电话或微信来咨询课程情况,以及报名。

     咨询报名电话:18510379058

     咨询报名微信:lobsterworld

     扫一下二维码,即可关注“太极健身汇”!

     恭喜您订阅公众微信账号:“太极健身汇”公众平台。这里有众多关注太极与养生的朋友,希望大家在这里获得健康与快乐!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太极健身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