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遗传论: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新生儿溶血
2015/12/16 血液病健康知识
『题记』新生儿溶血病是新生儿血液系统疾病,是指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本病可见新生儿一出生就存在黄疸或生后24小时内迅速出现黄疸与贫血,呈进行性加重,肝脾进行性肿大。生后3~5天,出现嗜睡,吃奶无力,肌张力减弱。黄疸加重,1天左右两眼凝视,双臂伸直,阵发性肌张力增高;重者尖叫、抽风,可因呼吸衰竭、肺出血而死亡。有的患儿经治疗1周后逐渐恢复吃奶,呼吸平稳,黄疸消退,但有时可留有手足抽动,眼球运动障碍,听力、智能障碍,脑性瘫痪等后遗症多出现于生后2个月。
临床上经常能见到新生儿溶血症,该病的根本发病原因就是夫妻血型不合。婴儿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所以婴儿有可能继承妈妈的血型,也有可能继承爸爸的血型。如果母亲体内的胎儿与母亲的血型不同,母亲的身体就会启动免疫系统,产生排斥婴儿血型的抗体,抗体结合在婴儿红细胞的表面,导致溶血,婴儿就会发生溶血症。
一般来说,虽然胎儿在母亲体内依靠母亲供应营养,但是母亲和胎儿之间有一道“胎盘屏障”,这道屏障可以保护母婴血液不会“相互来往”。但是仍有少量的婴儿红细胞会渗入母体循环,由此导致了抗体产生,母亲的血液也会有少部分血液进入胎儿体内。等到孩子出生之后,婴儿体内来自母亲的带有抗体的血液就会在一定时间内代谢耗尽,孩子很快会恢复正常。
新生儿溶血的发生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母亲是O型血者,胎儿是A型或B型者,易患“ABO溶血症”“ABO溶血症”多在第二胎发生,但也可部分发生在第一胎。如果O型血的母亲在生育前输过A或B或者AB血型的血,或者有过流产史(母亲产道破损,被打掉胎儿的血液进入体内),母亲会产生抗A或抗B抗体。那么即使第一胎也有可能产生新生儿溶血症。
(2)母亲是Rh阴性,胎儿是Rh阳性,易患“Rh溶血病”
Rh血型不合溶血一般在第二胎以后发生,一胎比一胎加重,母亲曾接受过Rh血型输血可在第一胎发病。
一般说来Rh溶血者重,ABO溶血者较轻。国内以ABO系统不合引起溶血者较常见,其次为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
预防:O型血母亲有死胎、流产、早产史应予以注意。在孕期应抽血检测母体血中有关的血型抗体滴度,必要时可检查羊水中胆红素的浓度,有助于判断胎儿是否患溶血病及了解病情。
“自血DBT血细胞改造修复疗法”为目前治疗溶血性贫血等血液病疾病权威有效的国家专利技术,“自血DBT血细胞改造修复疗法”是通过先进的自血改造治疗仪器,把病人抽取出来的血液,运用生物活性因子进行改造,去除血液中有害成分,分离出优良的血细胞进行培养扩增,然后进行回输治疗,刺激机体免疫机能达到好的状态,消除体内自身抗体对红细胞的破坏,缓解贫血,促进病人的血细胞再生修复功能重新启动,从而达到治疗康复的目的。
温馨提醒:更多血液病及健康防病知识欢迎订阅关注,本自媒体将会通过文章传递健康。
注:本文仅做公益医学科普知识参考,不作医疗广告宣传。 其内容、图片可能参考或源于网络、书刊等其他媒体,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告知删除,敬表歉意!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血液病健康知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