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节:我们不要赞美,只求尊重!
2016/5/12 微寻健康平台
今年的护士节医疗圈气氛有些沉重,为陈主任悼念更换的黑丝带头像还没撤回去,又出现重庆石柱县的外科汪主任被砍成重伤新闻。
案情很简单:三名小混混跟别人打架后手部受伤,
来医院包扎,汪医生看到伤口较大、血流不止,建议立刻进行清创缝合术,小混混只要求包扎,汪医生出于对患者安全考虑尝试解释进行清创缝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此时在旁的一名小混混不满,突然掏出携带的刀具,对汪主任的面部、背部乱砍数刀后三人逃走。汪主任当场倒地,造成面部、背部多处砍伤和右侧肋骨骨折引起血气胸、肺破裂。

很多人一定都想遇到这样的主任,上着夜班坚守岗位,尽心尽力为伤者着想,再说,人家又没扣着你不让你走,非得砍人吗?出去打架打不过,拿医生出气?

作为一个混迹在医疗行业边际的无为青年,虽一事无成,却也一直在默默关注着这个行业。
5月从1号凌晨就注定了这个月的不平,则西事件的大范围报道、“偷肾”事件、陈主任被害等等一大波关于医生、医院的新闻接踵而至,医疗圈子波澜起伏,民营医疗更是首当其冲的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和议论。

更让人伤感的是一些无良媒体的肆意报道,他们没有哪怕一点点媒体人该有的素养和内涵,甚至连基本的医疗常识都没有,只为博人眼球。用煽动性的标题,断章取义的报道,导致群众对医生产生很大的误解。

“缝肛门”,“八毛门”这些后来被辟谣的新闻当时转发量都是十万加,后面再说和医院无关去辟谣,但是受众不关心了,大家都只愿意传播事情第一次的新闻。
丑化医院,妖魔化医生,激化医患关系,发展到在医生被砍的新闻下面会有一堆点赞叫好的评论,真让人心寒。这些看热闹不怕事儿大的人,已经没有了最基本的道德观和思考能力。

现实中呢?有多少医生护士是带病坚持工作的,又有多少是累趴了之后再没有爬起来的?希望还在岗位上奋斗或即将走上岗位的护士,医生,教师,科研工作者不要被这些乌烟瘴气的舆论影响,我们的生活因为你们的一分光一分热才充满光明。
每个医学生在步入行业的时候都会做如下的宣誓:
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
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 谨庄严宣誓:
我志愿献身医学, 热爱祖国, 忠于人民, 恪守医德, 尊师守纪, 刻苦钻研, 孜孜不倦, 精益求精, 全面发展。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 助健康之完美, 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 救死扶伤, 不辞艰辛, 执著追求, 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他们念出这些誓词的时候,心里定是满满的激动。走出社会却不曾想到要患者将自己托付与于人是多么不容易,像陈主任、汪主任这些负责的医生最终往往都是英雄流血又流泪。

“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3年规范化培训+主治考试+论文=14年的小主治 +5年+几篇SCI论文+省厅级别课题至少2项+考试通过=19年的副主任医师 +5年+国家自然+3分以上SCI论文几篇+考试顺利=24年的牛逼的主任医师 +患者咣咣两锤子=死了”
这是一个让人细思恐极的公式,必须承认害群之马无处不在,人民的公仆也有贪赃枉法,辛勤的园丁也能折毁了花朵。但对待这些白衣天使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太过于苛刻,多一点理解、多一点认知,希望媒体和患者都能收起有色眼镜,给医者多点呼吸的空间。
今天护士节,还是那句话,大家多关注医疗吧,无论你是60后还是00后,你的一生中都不可避免的去看病就医,你赚再多的钱,也不可避免的会生病。我们为谋求更好的医疗环 境而去努力,去争取,去分享,去学习,我们的后半生,或者我们的下一代,就医环境就会改善。很多人不明白儿产科医生的苦,不清楚护士得累,如果你关注过, 了解过,你肯定不会张嘴就骂,伸手就打,你就医不易,人家医务工作者更不易。
医疗改革,必定会带来阵痛,但哪怕再疼也总比等死强,只奢望大家对医疗环境对这些事情多一分关注,只要达到对人大硕士嫖娼关注度的十分之一,能推动一分是一分,改革就是有希望的。不然这样再过二十年,再没有人愿意到儿科,妇科,急诊这些危重岗位当医生,到时候去哪找黄飞鸿这样又会武术又愿意开医馆的?

其实关注了这么多医闹医暴事件,有时候行凶者也并不是素质低下的人,在知道亲人离世的前一秒,他们还是文质彬彬的教授,谦和的父亲,体贴的丈夫。看到自己最亲爱的人逝去的那一刻,他们失去了理智。他们不愿意去接受“我已经尽了全力,但是却还是需要去接受挚爱离开结果”。
其实每个人从出生就在排队通往死亡。医生和护士的职责就是把你往队伍后面拉一拉。 “医闹”、“医暴”最大的问题我觉得还是国人对于医学知识的匮乏,对于医生护士、医院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国内最近一两年内崛起了一大批的APP软件,志在缓解医患矛盾关系和解决大众看病难的问题。但在真正的运营道路上大多都偏向了收费咨询和线上挂号的道路,遗失了用户所需的初衷。“微寻”算小众还在坚持初衷的产品,专业医学知识与医学常识的普及可以让大众用户少去很多的误解;智能问诊也能做到简单的自我判断,少去更多医生问诊中的不解;患者交流圈、医患交流圈也能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治疗方案与他人的不同。多一份认知和了解,少一些闹剧的发生。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微寻健康平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