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财富捷径:做个传统美食的接盘侠
2016/8/19 嘟嘟餐饮观察

    

    

     管 理

     不知是《舌尖上的中国》勾起了在异乡拼搏游子的乡愁,还是人的味觉记忆总是这般固执,在吃过所有的美味后,才发觉自己最怀念的仍是儿时邻居老师傅端上来的那一碗朴素手工小吃。无论如何,在工业化食品泛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求已与现实生活久违了的最真挚的传统美食味道。这种诉求似乎与当下追求高效的节奏相悖,但其实运用好了不失为餐厅的一大特色,更能自成一种强有力的品牌推广方法。

    

     商机无限,端看如何借势营销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大江南北时,导演陈晓卿也没闲着,一时间成为餐饮业的新晋“财神”。网上更是惊现,许多餐厅直接将之前拜祭的关公或财神爷撤下,纷纷换成陈导的头像。被众人膜拜当然是网友恶搞,但陈导的确是中国传统美食文化名副其实的功臣。他使得那些一直藏身陋巷的传统手工美食再次大放光彩,更使得那些正面临无人延续的手工工艺找寻到传承的道路。

     “主食的故事”中的糜子面馒头等、“时间的味道”中的辣白菜等、“厨房的秘密”中的酥油茶等、“五味的调和”中的糖葱薄饼等、“我们的田野”中的枫叶米饭、查干湖的鲜鱼等等,在爆红之后,与之合作的众多餐厅或美食平台也跟着崛起了。毕竟通过合作,使得诸多传统美食出现在了离原产地几千里之外的餐桌上,甚至实现了全国范围的销售;双方各取所需,彼此都赚得瓢盆钵满。

    

     其实,这次借势最大的赢家无疑是一家主营西北小吃的某品牌餐厅。《舌尖上的中国》时,其直接签约黄老汉卖黄馍馍,据称吸金3000万人民币,更使得自身品牌知名度提升多个档次,许多吃货也都是在这个时期知晓此餐厅的。《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后,其又于2014年7月2日宣布用600万人民币买断纪录片中张爷爷的空心挂面,并计划一年销售额至少1亿人民币。于这家餐厅而言,这无非是一个最为成功的借势营销。

    

     鲜明标识,端看如何借力塑造品牌

     几年前到昆明游玩,一朋友接风洗尘,席间谈及武汉与昆明的餐饮区别。他说,“昆明的餐厅多数都是分量少,品相美,讲究艺术性,三五个人甚至就得二十道菜左右;而武汉呢,多数餐厅进门就是一口大柴锅,不是红烧肉就是酱肘子,分量超足,价格公道,讲究实在,三五个人也就三五道菜就差不多了”。在当时,他虽然是带着地域优越感讲出这番话,认为去餐厅吃饭即便不物有所值,也都应该是“高”消费;但武汉美食的“豪放”却让他难以忘怀。

     事实上,这就是传统饮食文化所带来的区域餐饮印象,柴锅确实是柴锅,但下面烧的却是天然气,早已没柴可烧了。可这对前来消费者的视觉冲击力是非常剧烈的,很多人都觉得亲切,温馨,甚至有回到农村老家吃饭的错觉。因此,但凡是经由柴锅“煮过”的食物就无比畅销。正是凭着几口大柴锅,汉阳的一家餐厅,即使深处小区,也从未主动宣传,生意却照样红火了二十年;而现在嘛,由于所处小区正进行旧城改造,即便满地的瓦砾,顾客们仍吃兴不减。

    

     所谓特色,无非是视觉冲击点,情感触动点,味觉触发点等等。这其实恰好是餐饮品牌的塑造过程。毕竟随着时代的变更,许多传统美食已具有显著的标识,又极具感召力,也许稍加包装修饰,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餐饮品牌。例如湖北的鸭脖、油焖大虾等等;四川的火锅、钵钵鸡等等;均可称为优等的美食IP,就端看各位如何借力运用,在同类品牌中形成巨大的差异,并最大限度提升品牌溢价能力,成功占领市场高地。

    

     最后,没赶上《舌尖》前两波风潮的朋友们要注意了,《舌尖3》即将隆重上映,这次可别再赶不上喽!

     (部分素材来自“亿欧网”《致我们行将失传的民间手工鲜食》)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嘟嘟餐饮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