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八位导演,在我心中最好的作品
2016/5/30 电影推荐
点击蓝色字 
免费订阅!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标题下方的蓝色字体“电影推荐”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来源:电影集结号
导演:格斯·范·桑特《大象》

这部大名鼎鼎的作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据说本片在当年戛纳评委团成员姜文的一再力捧下顺道拿了个最佳导演~~
本片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必然是它的圆形叙事结构,虽然这种手法并不新鲜,但导演却将它演绎得十分纯粹且工整。与著名的圆形叙事前辈《低俗小说》相比,本片似乎在叙事性上十分简陋,却真正达到了大巧若拙的境界,与前者的台词风暴不同,想知道自己一生的财运如何,添加大师微信:haha359,免费给你算命!本片将台词量压缩到惜字如金的地步,却在角色量上远远超过了前者。但与《低俗小说》将风格与叙事完美结合的情况不同,本片却让把第一视角交给观众,让观众通过反复游走的众角色背影来猜测“房间中的大象”究竟是什么。这种做法虽然大胆,却从另一个层面上大大提升了本片的解读空间,相较于同为校园题材的金棕榈作品《墙壁之间》则更为客观冷静且克制深邃。
有句名言:“没人能掌控时间,除非你是上帝或者导演。”格斯·范·桑特通过十几个角色间彼此介入的场景复原来描了一个巧妙的圆,私认为在这部片子里他完美且独具匠心地掌控了时间。
导演:科波拉《现代启示录》

70年代绝对是属于科波拉的,已如神坛的两部《教父》暂且不提,光是他两部金棕榈作品《对话》《现代启示录》就够吃一辈子的老本。相较于阴冷诡异的《对话》与高端工整的《教父》系列,本片的导演风格更加难以复制,绝对算得上是金棕榈历史上的第一巨作。
本片在越战电影中算得上奇葩,因为它叙事散漫,且不具备叙事同样散漫的《野战排》那种人性反思与主角鲜明的心绪变化。本片在故事线上割裂感明显且角色众多,但角色对话却晦涩节制,甚至不知所云。科波拉放弃了一贯对冷色系室内光的偏爱,而是让绚烂大气的自然光与灰暗惨淡的冷雾光相互融合,使影片首先在画面感上便塑造出一种特殊况味。故事线上浓重的荒诞与绝望让本片在巧妙脱离战争片外壳后变得分外惊悚且极具代入感。影片随着化外国度中的疯狂角色一一粉墨登场,对现代文明和战争给出了无情的嘲讽,而浓烈的影像风格却把观众紧紧地拴在那个失控的世界里,不允许与镜头无关的一切文化和角度入侵,是乃电影史上最具感染力和直观震慑力的影片之一。
导演:阿巴斯《樱桃的滋味》

阿巴斯的片子总是那么细腻悠长,意境飘渺且始终具有社会关怀。本片在镜头语言上与导演名作《生生长流》(强烈推荐)有些类似,却更具诗意也更加冷漠。
《樱桃的滋味》前半部分可谓简洁单一,80%的车内角色对切+20%的近、中、远公路戏必定能闷走大批不适应的观众和影迷,但本片却恰恰具备了一个极具思辨精神且刺激的故事结构,导演用寥寥数位过客的态度以及男主角本身对自我存在的决绝便能引导观众作出对生命议题的终极思考。男主角通过从寻找——沟通——辩议——惶惑的这么一个过程来紧紧吸住观众的精神与道德思索,让本片超越镜头以及种族文化来触发银幕内外众生的共同困境。
结尾处突然涌现的剧组段落更是与《阮玲玉》中的双重结构拥有了异曲同工、画龙点睛之妙,瞬间让通篇的叙事线索成为引线,而将最终答案消弭于观众情绪中无形的爆炸里,最终得以升华全片的立意与成果。
导演:林赛·安德森《如果》

本片相对冷门,但身为影迷若是有生之年未能得以一窥必是憾事。
《如果》的大背景是英国人无法回避的学生运动,这场运动之于历史是沉重、血腥、混乱且大逆不道的。
但本片却几乎没怎么刻化这场动乱,导演只用最后寥寥几分钟来正面描绘暴动的开端,而之前近百分钟里所有的镜头画面都在讲述这场运动的起因,它讲述得阴冷、压抑且让人坐立不安,这才是这部片子能拿下金棕榈的根本原因。
纯论镜头的话,《如果》是单调的,片中充斥了绝大部分的固定画面,即使到了学长们体罚学生时的残酷镜头时导演也十分克制,尽量避免了在视觉上让观众不适,而是通过留白和缓慢平移的机位而挑战观者的忍受底线。片中描述的阶级冲突与矛盾与哈内克生涯巅峰作《白丝带》主体相似,叙事手法却更为直接。导演几乎用了全部的篇幅来告诉你反抗的起因,最后仅是淡淡几笔写下反抗的成熟与崛起,却从没有展示你可想而知的结局。
《如果》源于历史,却与历史没有任何关系,就像是它的名字,如果......
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铁皮鼓》

《铁皮鼓》的尖锐是让人疼痛的,男主角的鼓和尖叫声亦承载了人类难以回避的劣根性和肮脏,这部片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够味、购呛、够冷、够CULT~~
本片的两大意像即两大标志性组件就是小侏儒的铁皮鼓和尖叫声。铁皮鼓是拒绝与回避的工具,它的鼓声可以阻隔承认世界的混乱与龌龊;尖叫声是摧毁击溃成人行为的利器,它保护男主角免受成人粗暴行径的污染。导演通过这两大意向来刻意塑造一个乱世中的异类,他的外在是怪异的,心理上也和别人隔一路,他拒绝被同化,拒绝被限制。可悲的是即使如此他依旧被卷进大环境的碾压里,两大法宝在此时毫无反抗的能力,最终他学会了放弃,迎接成人世界的洗礼。
导演通过少量的面部夸张特写来展现男主角激奋决绝的态度,他的镜头语言是冰冷且戏谑的,他通过诸多远景来描绘大环境的感染力和凝聚力,以此让男主角最终的妥协成为了必然,他试图在那段疯狂的历史中找一个答案,却最终明白问题本身便是虚无。
导演:大卫 林奇《我心狂野》

林奇的导演生涯里既有《蓝丝绒》《穆赫兰道》这样的高端学院派杰作,也不乏《橡皮头》《妖夜慌踪》这样的怪味邪典,但若要选一部综合素质最全面的片子,那必定是这部没有最迷幻只有更迷幻的《我心狂野》~~~~
林奇的个人风格无需多说,本片首先在叙事线上就有别于他的上述作品,开篇轰轰烈烈,接着便是潇潇洒洒,男女主角的公路逃亡主线加女主角母亲的派兵追捕副线十分流畅清晰,即使是女主角对火之记忆的大量蒙太奇和其母亲涂抹满脸的口红依然无法打乱影片前半段的工整脉络。但林奇的怪趣味显然不会消失,电影后半段节奏上哗然倒塌,要多凌乱就有多凌乱,角色间的关系与行为变得丧失逻辑,影片的一切都变得迷幻却诡异,这时候观众们才会大呼;“这才是我要看的林奇嘛!!!”
的确,看林奇的片子本来就是一种飘飘然的享受,虽然他的作品都有着清晰单纯的故事线,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对个人风格的肆意挥洒,与大玩节奏牌的《穆赫兰道》不同,本片是林奇最为随性且无拘无束的妖典,它虎头蛇尾、风格混杂、毫无章法,却是林奇金字招牌屹立不倒的一大明证。
导演:昆丁《低俗小说》

这片就不需要多说了吧。
还是说说吧,要不然光贴个图也太那个啥了。
本片虽被地球影迷熟知且被解读过无数遍,但时间依然丝毫没有削弱它的魅力。作为个人心目中最好的昆丁作品,观看它的过程是惊讶的、愉悦的、舒爽的、亢奋的、迷恋的与不舍的。
前面讲到《大象》时提过本片,它们题材和手法大相径庭,却共同拥有一个相似的圆形叙事结构。与《大象》中视角的频繁切换与互补不同,本片在时间线上的“作孽”相对克制朴素,却让全片拥有了一种别样的宿命感,观影结束后用回忆的方式私人将角色的命运拼凑补齐亦是导演不妨碍观众观影情绪的有效手段,让你High完之后再去唏嘘,爽过一次再去回味那场宗教意味十足的台词龙卷风。
导演:马丁《出租车司机》

老马丁是个神奇的导演,他的作品里风格迥异却在观赏效果上十分统一。且看《下班后》的荒诞、《穷街陋巷》的躁乱、《愤怒的公牛》的颓丧,你能瞬间说出这些片子有什么不一样?也许你能,但这并不重要,因为老马这部《出租车司机》绝对是电影史无法躲避的霹雳。
纵使你反复看上许多遍《出租车司机》,你依然难以读出更多的隐喻,相较于《愤怒的公牛》,本片可谓主体清晰节奏整洁,对阶级歧视的不屑与对暴力过剩的无奈都藏的不深,但老马用迷蒙感性的镜头、灯光和音乐来讲故事,用干净紧凑的剪辑来拴住观众的心,通篇观看下来没有一个段落不深刻,没有一个桥段不黑暗,男主角每一个茫然行为的背后都说尽了千言万语,每一抹惨淡冷笑的侧面都是裂肺撕吼。它的每一个镜头都像性一样肮脏见不得光却让你如痴如醉。
本片是老马丁的导演生涯巅峰作,如果说《愤怒的公牛》是挥向观众的一记七伤拳,那么《出租车司机》则是从镜子里射出的幻影弹。
而藏在子弹背后的必是老罗那骄傲的冷笑。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电影推荐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